中国食品网

“杨梅喷洒膨大剂”造谣者流泪道歉

   2012-06-14 中国食品网中食网9620

    "我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发布了完全失实的微博,对梅农和喜欢吃杨梅的人都造成了很大伤害。"

    新华社电(记者 周竟 王政)浙江省余姚、慈溪两地有"中国杨梅之乡"之称,再过一周这里的杨梅就将上市。然而近日网络上却突然传出一条微博,称这两地的杨梅"喷洒了膨大剂".该微博被大量转发,其内容被一些媒体引用,引起部分消费者的恐慌。

    该博主随后发微博,承认内容虚假,向梅农和网民致歉。余姚警方表示,其行为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国内食品安全形势严峻,而类似的谣言也一再发生,如去年的毒香蕉谣言就曾闹得沸沸扬扬,加深了消费者的焦虑。造谣者出于何种动机?如何避免闹剧重演?记者13日赴余姚与"杨梅喷洒膨大剂"造谣者--博主刘伟(化名)进行了对话。

    刘伟系浙江衢州人,已在余姚工作多年并安家落户,今年30岁,拥有大学文凭,在某企业当技工。刘伟表示,自己和家人都十分喜欢吃杨梅,前几日其父母从市场上买来几斤杨梅,摊贩自称为本地杨梅。刘伟觉得蹊跷,因为本地杨梅一直较小,而手上的杨梅却颗粒很大,放了一天也没有坏,他怀疑被喷洒了药水。于是他上网以"水果、增大"等关键词进行搜索,看到新闻报道膨大剂有类似的功效,便认为梅农对杨梅也下了"毒手".

    刘伟在6月7日早上怀着愤怒的心情连发了两条内容一样的微博,并"@"了当地多家媒体。"这些内容我完全是凭空想象的,连商贩也没有问一句,但心里认为这些杨梅一定有问题。就是想让有关部门来查查杨梅到底有没有问题。"刘伟说,因为妻子怀孕,他对食品安全高度敏感,生怕出一点问题影响到孩子的健康。

    刘伟说,那两天他一直在关注事情的发展,看到农业厅的检测结果后,他还特地去余姚市杨梅主产区丈亭镇转了一圈,结果发现树上的杨梅还都是绿的,根本不能吃。梅农向他解释了杨梅的生长过程和全国各地杨梅的不同。这时他才明白自己吃的是外地的大杨梅。

    "我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发布了完全失实的微博,对梅农和喜欢吃杨梅的人都造成了很大伤害。"刘伟说,他随后在微博中进行了澄清,但由于第一条微博已被大量转发,负面影响不可能完全消除。

    "我真的很后悔,自己脑袋一拍就发布了不负责任的微博。希望其他网民以我为鉴,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刘伟在记者面前哭着说,希望能够通过媒体向公众致歉。

    刘伟说,这件事情给他很深刻的教训,认识到食品安全不仅仅是企业、生产者的责任,消费者也应理性批判,不能为了一己私心或者发泄私愤而造谣中伤。

    新闻调查

    微博造谣引恐慌 杨梅躺着也中枪

    浙江余姚、慈溪两地杨梅即将上市,网络上突然传出一条微博,称这两地杨梅"喷洒了膨大剂".这条微博被大量转发,引起消费者恐慌。

    余姚、慈溪是我国杨梅著名产区,其荸荠种乌梅深受喜爱。余姚全市共有8万余亩杨梅树,年产2万多吨杨梅,梅农5万多名,年产值近2亿元。

    这两地的杨梅预计6月20日左右上市,然而6月7日开始,一则关于杨梅喷洒膨大剂的消息在网上疯传。这条微博称:"今年吃杨梅要小心,现在余姚、慈溪等地的梅农已经开始给杨梅树喷洒膨大剂,只留几棵不喷给自己吃,希望媒体予以曝光,让梅农手下留情。"这位博主还在微博中"@"了当地多个媒体。

    "今年的杨梅还能不能吃?"这条微博虽然很快就被删除,但由于被大量转发和被一些媒体报道,还是引起了社会强烈关注。

    浙江省农业厅于8日组织相关专家成立调查组,赴余姚、慈溪等地进行实地调查核查、分析会商,并抽取两地6个乡镇8个生产基地的20个杨梅样品,委托部、省两家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验结果均为合格,未检出膨大剂。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主任黄国洋表示,膨大剂是一种植物激素,可用于农产品,膨大剂的使用有一定的技术和范围,不能滥用。

    "一般来说,使用膨大剂会使果品品质下降、畸形,货架期缩短。杨梅树一般要15年左右才结果。余姚、慈溪的杨梅多在山上,树高山深,不具备使用膨大剂的条件。关键是,这两地杨梅本就以个头小、品质好而著称,梅农没有动力去使用膨大剂。"黄国洋说。

    浙江省农科院研究员戚行江表示,杨梅用膨大剂不具操作性。"膨大剂需要将整个果品浸入才能发挥作用,喷洒没有效果,而杨梅树种在山上,且杨梅一颗颗隐藏在树叶中间,梅农不可能浸泡。"

    6月11日,记者赶赴余姚市杨梅主产区丈亭镇调查。只见这里的山上成片都是杨梅树,但杨梅颜色还是青的,大多只有指甲盖大小。梅农告诉记者,这个镇有两万多亩杨梅,估计还要10天左右第一批杨梅才能上市。

    今年60出头的老梅农任国大种有近百亩杨梅,对喷洒膨大剂的说法,他表示有些可笑。"种了30多年杨梅,从没听过用膨大剂的。我们这里的杨梅以小而甜出名,膨大了反而不好卖了。"

    当地梅农告诉记者,由于出名,他们的杨梅以往不愁销路,多是企业采购用于端午节送礼。由于面对的多是老客户,梅农们对质量很看重。"今年来了这么一个谣言,让我们很受伤。已经有一些客户打电话问情况,我都不知道怎么和他们解释。"杨梅种植大户胡海林说。

    "我们都是靠杨梅生活的,要是销不出去的话,整年就白忙乎了,而且余姚杨梅的牌子也被抹黑了。我们真是有苦难言。"胡海林说。

    记者注意到,在浙江省农业厅公布检测结果后,一些网民开始自觉地抵制谣言,但是也有部分网民怀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转发和评论了微博。杨建华说,网民的态度一方面反映出网民的焦虑心理,同时也说明食品安全知识普及不到位。"膨大剂其实早就被炒作过,也被证明无害,但是这次杨梅又'躺着中枪',非常值得反思。"

    黄国洋表示,现在许多人和媒体有监督农产品安全的意识,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很有帮助。但是,也存在大胆假设有余、小心求证不足的情况,造成社会恐慌、产业受损、农民遭殃。

    ■文/新华社记者 周竟 王政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