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中国水科院公布2013年科研成果十大亮点

   2014-03-27 中国渔业报1060
核心提示:中国对虾黄海2号新品种培育与扩繁技术 完成单位:黄海水产研究所 完成人:孔杰、王清印、孟宪红等12人获奖情况:中华农业科技一
     中国对虾"黄海2号"新品种培育与扩繁技术

    完成单位:黄海水产研究所

    完成人:孔杰、王清印、孟宪红等12人获奖情况: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所属领域:水产遗传育种领域

    内容简介:针对中国对虾养殖业现状和良种选育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建立了包括家系苗种培育、中间培育、家系识别、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性状测试、定向交配,以及多性状遗传参数估计、育种值预测及配种方案设计等关键技术为依托的中国对虾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体系,经连续10代选育,培育出我国首个具多个优良性状的海水养殖新品种--中国对虾"黄海2号",2008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获水产新品种证书,2010年、2011年被确定为农业部发布的渔业主导品种;同时攻克中国对虾良种扩繁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建立了具有可追溯性、可控性、可持续性的中国对虾良种三级生产保障体系,使中国对虾扩繁体系成为遗传育种中心、良种场、苗种场"三位一体"的可控封闭系统,确保品种选育过程中避免连续多代近亲交配,保持优良种质,有效促进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

    本成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发表研究论文81篇,其中SCI12篇,EI4篇。"黄海2号"新品种在山东、辽宁、河北、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省市广泛推广应用,2005年~2011年累计示范养殖2.01万亩,实现产值1.15亿元;辐射推广面积累计3.2万亩,估计产值1.4亿元。

    海洋生物酯酶及生物拆分手性化合物的研究与开发

    完成单位:黄海水产研究所等

    完成人:孙谧、王跃军、姜正军等12人获奖情况: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所属领域:水产加工与产物资源利用领域

    内容简介:本项目以863计划和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项目为技术引导,经过多年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开发出新型海洋生物酯酶和生物拆分手性化合物生产D-泛酸钙技术平台,并在酯酶高产菌种构建、发酵生产工艺优化设计以及手性化合物生物催化拆分技术等方面实现了全新突破。项目获得了性能独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高效稳定的新型海洋微生物酯酶。项目构建了生产菌种,攻克了发酵工艺和反应器智能控制技术,实现了30吨发酵罐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建立了酯酶拆分手性化合物制备D-泛酸钙生产新工艺;突破了固定化酶工艺技术,成功的实现了以海洋生物酯酶催化为基础生产D-泛酸钙的产业化。该生产体系与化学工艺相比,原材料消耗减少70%,废液、废渣排放分别减少65%和40%,能耗减少10%,D-泛酸钙产品纯度达到99.6%,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应用该项目成果,2007年山东华辰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投资1.1亿元在山东潍坊建成全球首个应用海洋酯酶催化技术生产D-泛酸钙产业化基地,并获得了14项国内外生产认证证书,实现了工业化稳定生产。自2008年投产以来,累计产生经济效益14.46亿元、出口创汇2444万美元、新增税收1.6亿元、年增收节支总额2964万元。开发为饲料添加剂在相关企业应用于动物养殖,预防疾病、大大提高成活率,产生经济效益212.45亿元、新增利税58.43亿元、年增收节支总额23.89亿,创造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淡水池塘规范化改造和产业升级技术集成示范推广

    完成单位: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等完成人:徐皓、刘兴国、谢骏等25人获奖情况: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所属领域:水产养殖技术领域

    内容简介:本成果集成了项目组承担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水产行业标准等课题成果,针对我国淡水养殖池塘改造与模式升级的产业技术需求,运用工程学、水产养殖学、生态学等原理方法,通过开展淡水池塘设施规范化构建、养殖环境工程化调控、健康养殖模式等技术研究,建立了池塘规范化核心技术。主要技术成果如下:建立了支撑全国淡水池塘升级改造的基础设施规范化构建技术;建立了池塘配套设施规范化构建技术并建立了相关参数;建立了池塘水处理调控设施规范化构建技术并建立了适用于池塘养殖需要的设施规范化构建工艺参数;建立了适应不同地区需要的"节地、节水、减排"池塘养殖模式规范化构建技术;通过研究、总结优化国内外相关池塘设施要求,制订了《淡水养殖池塘设施要求》水产行业标准。

    本成果发表学术论文47篇(SCI/EI7篇)、参编专着3部、制定标准2项,获授权专利26项。成果在江苏、广东、湖北、河南、江西、内蒙、宁夏、上海等十余省区设计规划养殖小区30余万亩,规划设计了河南黄河滩区生态渔业基地等多个代表性养殖小区,节水12亿立方,减排COD6.48万吨,辐射300万亩,效益增加150亿元以上,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刺参系列产品标准研制及关键技术的集成与示范

    完成单位:黄海水产研究所等

    完成人:王联珠、殷邦忠、朱文嘉等8人获奖情况: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所属领域:水产加工与产物资源利用领域

    内容简介:本成果全面开展了我国刺参生产现状调查,创建了基于刺参产业为依托的质量标准体系,涵盖了从育苗、繁育、养殖、病害防治、加工规范、产品、质量控制等全过程,已被纳入我国渔业标准体系;首次阐明了刺参加工工艺与产品质量控制关键参数的相关规律性,提出刺参质量控制的关键指标(水溶性还原糖、外源性总糖、复水后干重率等),完善了刺参产品加工工艺规程,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创建了水溶性还原糖、外源性总糖和复水后干重率的快速检测方法,建立了针对掺假刺参的质量鉴别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掺糖干刺参冒充淡干刺参,以及在干刺参生产中任意添加各种物质,却难以定量评判的技术难题;首次提出了只有检测干刺参等产品食用状态下的污染物和药物残留状况,才能科学评价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提高了标准的先进性、科学性、适用性。

    项目组通过8年来的系统研究,建立了我国刺参质量标准体系,研制完成了国家标准《干海参》;行业标准《干海参》、《盐渍海参》、《即食海参》、《冻干海参》、《无公害农产品海参检测目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干海参》、《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干海参》等8项标准。刺参系列产品标准的实施,提高了刺参产品质量,规范了生产,净化了市场,保障食品安全、保护了消费者权益,确保了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着。

    节能型拖网结构与网材料新工艺及应用

    完成单位:东海水产研究所

    完成人:王鲁民、陈雪忠、黄洪亮等15人获奖情况: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所属领域:渔业工程与装备领域

    内容简介:针对渔船拖曳网具作业生产能耗高的问题,项目创新了拖网模型试验计算数值模型,确立了拖网基本浮、沉力配备等主要结构参数与优化匹配范围,发明了拖网阻力估算、网线匹配方法以及超大网目网片扎制等新方法,创立了大网目网身、手编与剪裁混合装配的拖网新工艺;探明了渔用聚乙烯基体纤维的自增强机理,发明了聚乙烯单丝高温高倍牵伸工艺方法的核心及多个延伸发明专利,创制出高性能自增强聚乙烯等系列纤维新材料,发明了网具柔性水平扩张器、单曳纲自扩张式单船中层拖网、单拖网板水平扩张距离测量等方法,创新设计并应用了双船表中层绳索拖网、矩形曲面网板、中层拖网曳纲拖曳角度测量器等节能型拖网及配套装备,发明了网材料性能、网目受力形变等测试方法,创制了拖网网目内径、曳纲拖曳角度测量等现场实测技术与装置,制订了相关国家、行业及企业标准。

    本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40项、实用新型专利58项、软件着作权2项;首次制定国家标准5项、水产行业标准13项、企业标准6项,修订国家标准6项;出版专着3部,公开发表论文103篇(SCI6篇)。项目整体技术自1999年起应用于拖网捕捞生产,应用范围包括东、南、黄渤海区198.45千瓦~1029千瓦渔船的双船底、表中层单船、西非过洋性以及北太平洋狭鳕、智利竹荚鱼等2205千瓦~5586千瓦渔船的大型远洋中层拖网生产,促进了我国拖网捕捞业向节能、降耗和低碳方向的发展。

    人工鱼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完成单位:南海水产研究所等

    完成人:贾晓平、陈丕茂、蔡文贵等20人获奖情况: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所属领域:渔业资源保护及利用领域

    内容简介:针对我国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和环境日趋恶化的现状,系统研发了人工鱼礁海洋牧场关键技术体系。主要创新点为以人工鱼礁水动力学、生物附着效应评估与人工鱼礁生物诱集等核心技术为基础,建立了人工鱼礁技术研发和工程设计平台;创建了我国首个生态系统水平的人工鱼礁海洋牧场管理技术平台,突破人工鱼礁效果定量评估的技术难题,率先建立了我国人工鱼礁海洋牧场生态系统水平管理的指标体系;组装集成人工鱼礁技术体系,构建了我国首个现代工程技术和生态系统水平管理的大型人工鱼礁示范区--大亚湾人工鱼礁示范区。

    本成果在我国沿海普遍推广应用,2006年~2012年南海区建成人工鱼礁海洋牧场40多处,2006年以来经济效益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159.09亿元,新增利税15.91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鲢新品种"长丰鲢"的选育和推广应用

    完成单位:长江水产研究所

    完成人:邹桂伟、李忠、梁宏伟等15人获奖情况: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所属领域:水产遗传育种领域

    内容简介:该成果主要是采用异源人工雌核发育、分子标记、电子标记辅助与群体选育相结合的综合育种技术,以生长速度为首选目标,成活率为辅选目标,进行了鲢优良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主要技术成果为以遗传灭活的鲤精子为激活源,以性状优良性成熟长江野生雌性鲢为母本,建立了一套成熟的鲢异源人工雌核发育技术体系;成功地解决了雌核发育鲢后代不易建立选育系的难题,建立了可持续繁殖后代的雌核发育鲢选育系;利用分子标记鉴定和跟踪监测长丰鲢亲本和子代的优良性状,建立了长丰鲢优良性状的延续保持技术。培育出的长丰鲢新品种主要优良经济性状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二龄鱼体重增长平均比普通鲢快13.3%~17.9%,三龄鱼体重增长平均比普通鲢快20.47%;体型较高且整齐;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纯合度高、遗传性状稳定。

    本成果公开发表论文32篇,其中SCI5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制订企业标准6项。目前,长丰鲢已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养殖12亿尾以上,推广面积累计达到56万亩,平均亩增产达到22%以上,新增产值8.5亿元,新增利润2.1亿元。

    草鱼出血病病毒基因组与抗原蛋白研究

    完成单位:珠江水产研究所

    完成人:叶星、邓国成、田园园等15人获奖情况: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所属领域:水产生物技术领域

    内容简介:本成果建立了稳定可靠的双链RNA病毒核酸提取与克隆技术,解决病毒RNA得率低、不具polyA末端病毒克隆难等问题;率先获得草鱼出血病病毒广东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发现其在南方多个主养区的流行株中具代表性;研制的基因工程疫苗与传统灭活苗或弱毒苗相比,前者的抗原成分明确、安全性高,且成本低、易实现质量控制、可提供良好保护作用。主要创新点为首次在广东草鱼病鱼体上分离到出血病病毒GCRV-GD108株,成功克隆其全基因组序列,填补了AQRV与ORV间的进化空隙;率先提出我国草鱼出血病病毒存在不同分子类型,提示研制使用特异性草鱼病毒疫苗才可实现有效防控,检测发现该株在南方流行株中具代表性;建立双重RT-PCR方法,通过一次PCR反应可鉴定病毒样品为GCRV或GCRV-GD108株,解决生产上大样品检测需求;首次分离鉴定到混合感染草鱼的嗜水气单胞菌,证实存在病毒和细菌合并感染,并研制了该菌基因工程疫苗;研制出安全高效的草鱼出血病基因工程疫苗(GCRV-GD108株),其实验室与田间试验保护率分别达95%和80%以上。

    本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13篇。自2010年以来在广东与江西多地进行田间试验,试验面积7278亩,受免鱼415.26万尾,按提高30%成活率计可增产3737.3吨鱼。按1万元/吨计直接增加收入3737.3万元。

    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免疫防控技术关键及其产业化应用

    完成单位:珠江水产研究所

    完成人:陆承平、吴淑勤、沈锦玉等20人获奖情况: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所属领域:水产病害防治领域

    内容简介:本成果主要创新点为建立、熟化了包括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间接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检测技术、嗜水气单胞菌双重PCR检测技术、嗜水气单胞菌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纸条检测技术;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检测标准,解决了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一直以来没有标准检测方法的问题;开展了全国主要养殖区域细菌性败血症的流行病学调查,鉴定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978株;建立了嗜水气单胞菌的ERIC-PCR分型技术,初步构建了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全国分型分布图谱;开展了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机理的研究,发现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与菌株致病力密切相关关系;采用免疫蛋白质组学,初步确定外膜蛋白可能是嗜水气单胞菌的共同保护性抗原;研制出"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灭活疫苗",并获得新兽药证书和生产批准文号。

    本成果发表论文93篇,其中SCI14篇,获授权专利6项,制定1项国家标准,获新兽药证书和生产批准文号各1个。成果在广东、浙江、江苏、湖北、河北等省进行示范应用和推广累计10万亩,按每亩增收平均150元、减少用药100元计算,平均每亩增加养殖效益250元,直接经济效益2500万元以上,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减少药物的使用,生态效益明显。

    主要水产养殖种微卫星标记开发与鲤的分子育种

    完成单位: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完成人:孙效文、鲁翠云、张晓峰等10人获奖情况:范蠡科学技术一等奖所属领域:水产生物技术领域

    内容简介:针对我国主要水产养殖种因缺乏共显性标记而无法提升研究深度和水平,本成果以建立分子育种技术和种质的分子评价技术为手段,以解决产业重大"种质"方面的难题为目标,建立了鲤分子育种的技术平台。主要创新点包括:首次提出了鲤分子标记指导的群体选育和育成品种的遗传结构优化这两项分子育种技术;建立了混合群体的多家系(超过500个)鉴别和选种技术;经4年实验确定了镜鲤"1对1"繁殖配组的雌雄亲本选择"阈值";构建了鲤的第一个遗传连锁图谱,首次获得了鲤的肌纤维、饲料转化率的主效基因;在我国鱼类育种中首次建立了基于亲本遗传关系的分子育种计算机选种软件和基于经济性状QTL主效基因育种值的分子育种计算机选育软件;建立了目前国内最大的水产养殖品种的微卫星标记库,其中草鱼、鲢等21个种为世界首次制备。

    本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发表学术论文170篇,其中SCI34篇,获授权专利3项,计算机软件着作权1项,出版专着1部。本成果使我国主要养殖种种质与育种技术研究在短期内提升到分子水平,大大提升了我国水产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