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艾文:一位外国人的“鱼菜共生革命”

   2014-06-18 解放日报5570
核心提示:鱼菜共生系统可以有几百亩地之大,也可以是一盆花见方,它能养鱼、种菜、调节空气、美化生活艾文、陈杰的鱼菜共生系统。蒋迪雯

鱼菜共生系统可以有几百亩地之大,也可以是一盆花见方,它能养鱼、种菜、调节空气、美化生活……

一位外国人的“鱼菜共生革命”,艾文、陈杰的鱼菜共生系统

艾文、陈杰的鱼菜共生系统。

蒋迪雯 摄

本报记者 林环

曾几何时,“池塘的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这首歌,描绘着我们多少人的童年记忆。而今,在高度依赖农药和化学肥料的现代农耕中,泥鳅难觅。田里养鱼,已成新闻。

何谓“鱼菜共生”?简单说,就是养鱼池与无土栽培植物的组合,广义而言则指水产养殖与农业耕作的结合。这概念听着新奇,实际上呢?

现居上海的美国人艾文坦言:古代中国的水稻养鱼技术,可以说是现代全球“鱼菜共生”的起源。

其实,在现代,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在中国率先启动的鱼菜共生系统研究,也没比西方发达国家晚几年。

但如今,艾文所来自的美国,确是当下全世界鱼菜共生商业化最成功的国家。

为什么?

他自称的“革命”,又能否重新唤醒中国市场?

“革命”这个词

艾文与他的团队确信,他们在上海启动的,是一场中国农业的“鱼菜共生革命”。这是指事物从旧到新的飞跃,指根本的彻底的改变。

是不是在外国人眼里,“革命”这个词远没那么 “严重”?甚至,会不会是中文没学好,才让艾文敢张口闭口地谈“革命”?

记者暗自揣测半晌后,索性直接问面前这位在中国、在上海生活仅4年多的美国人。

艾文笑了,惯常的比微笑更浓的大笑容,“就连我们的匈牙利顾问都提醒过我,说用这个词很危险。事实上,我认为,这个词本身也在"革命"。

他认真地用字正腔圆的中文解释良久,大意是:这个词指事物从旧到新的飞跃,指根本的彻底的改变。

不满30周岁的艾文及他的团队都很确信,他们在上海启动的,是一场中国农业的“鱼菜共生革命”,要改变的是整个中国的农业市场。

“我们的目标,是让老百姓吃得起干干净净的食品!”

这句话中的“干干净净”,缘由有二:其一,土壤并非植物最佳的生长环境,有可能已经受到固体废物的污染和有害废水的渗透,而无土栽培技术能提供充分的营养、水分、氧气;其二,大大降低饲料成本和环境污染,因为鱼的排泄物及饲料残渣是植栽生长的最好养料,而植栽的根系与生菌又是净化水质的最佳生物滤材,所以不再需要大量施肥,也不再需要鱼药。换言之,这样种植出来的蔬菜,必定不含农药,因为只要有农药,鱼就无法存活。

“吃得起”,也有两条相关理据:其一,无土栽培结合温室技术,产能比传统土壤栽培高出10倍;其二,节水,只使用传统农业的10%的水,特别适合缺水地区。一个被中外业内认可的数据是:1公斤鱼食,约能生产50公斤蔬菜和0.8公斤鱼肉。

当然,“革命”尚未成功,“目标”还在前方。

艾文的公司启动至今,刚满4个月。

“老戏新唱”

23年前的上海,《解放日报》头版报道:“鱼虾水中游瓜菜水面生 上海试验成功鱼菜共生系统 开创了蔬菜渔业生产工厂化立体化的新途径”

“老戏新唱”这个词,发自81岁的丁永良。坐在病床上,这位中国水产科学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简称“渔机所”)的原所长、上海鱼菜共生系统的主要研究者,如此评价艾文的“革命”。

翻开23年前的旧报纸:1990年1月10日的 《解放日报》,头版有篇图文报道,言辞生动:“在东海农场特种水产养殖场,记者在200平方米的罗氏沼虾繁殖室内见到,池内,大虾在水体中跃动;池旁,栽培床上种植的生菜、番茄,翠绿欲滴,郁郁葱葱。”

报道还赋予了鱼菜共生系统颇高的评价:“虾菜共生一室,这在《第三次浪潮》的作者、美国预言学家托夫勒看来是21世纪的产业,却提前在上海诞生了!……国家渔政局负责人参观后高兴地说:"这是一个创造。"

上周,记者找到在住院的丁永良。老人有些耳背了,很大声地告诉记者:这个项目的研究初衷是为了节能,由上海渔机所与上海农科院园艺所合作开发,始于1988年。

那时的上海科研人,已经明白“无土水栽蔬菜是当今世界蔬菜种植发展的方向,因无污染而被称为"安全蔬菜",但由于设备费用大,人工配制营养液昂贵,制约了发展;工业化养鱼是现代养鱼业的宠儿,但所需水的净化系统投资高。而把水栽蔬菜与工业化养鱼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水中养虾、水面种菜、立体生产,以养虾污水替代人工配制的营养液,育肥蔬菜,又以水栽蔬菜吸收水中的有机物质,净化养虾污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生态系统,达到无废生产的理想境界。”

那时的上海科研人,已经做到“鱼菜共生系统饲养了鲤、鲫、鲶、罗非鱼等,并用养鱼污水水栽了番茄、黄瓜、芹菜、韭菜、生菜等,在不添加营养液的条件下,各种蔬菜生长良好。番茄每株结果10-14只,枝重1105克,黄瓜个重300克,生菜棵重225克,折合亩产可达万斤。鱼类生长60天可增重150克。”

而美国最早的研究,正是始于上世纪80年代,马克·莫特瑞等一些科学家完成了鱼菜共生的理论工作。据丁永良回忆:“美国人的研究大概早我们两年。”

当然,那时的上海鱼菜共生系统还只是“初见端倪”。

后来呢?

碰撞

若不是因为这次采访,美国人艾文和上海人张明华很可能永远不会坐在一起,艾文也很难如此深刻地明晰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鱼菜共生的变迁史。

张明华轻轻咳嗽一声,艾文赶紧问:“张老师嗓子不舒服?要喝水吗?”而后,很有“主人翁意识”地,主动与记者一同在报社找水杯,张罗倒水。

尽管,此前,二人素昧平生。

这次在报社的三人“碰撞式”面对面采访,是记者的刻意安排。

张明华,63岁,上海渔机所退休的高级工程师,是上海鱼菜共生系统的另一位主要研究者。

此前听闻上海早有鱼菜共生系统的艾文,当知道老张的“前辈”身份后,有些雀跃。记者采访过程中,他也不时就自己感兴趣的向老张发问。

建成全国第一套鱼菜共生实验装置的上海,中国鱼菜共生系统市场的现状如何?老张答,据他的不完全统计,现有四五十户上海家庭在使用,基本上都是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由他或同事上门无偿建造,并非市场行为。

此外,长三角某城市于2002年开发了2000多平方米的鱼菜共生园,作为休闲观光农业中的一项亮点,据老张所知,在请他们当了两年顾问后,渐无专家管理,生存堪忧。

此外,据丁永良告知,产业化的鱼菜共生,上海个别郊县有,江苏、湖北、山东等地有,浙江还做到了一定的外销规模。

除此,偶见近年新闻媒体报道:国内某处采用了这种“新型的”生态农业技术,或是该系统在某地的“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会”上亮相了……

如此中国鱼菜共生的变迁史,多少有些令人遗憾。

老张清晰地记得,渔机所的实验室刚研制出鱼菜共生系统时,来自北京的领导亲口尝了新种出的芹菜,只用水简单冲冲,干净得很,再拌了点酱油、麻油,就这么生吃了,还直夸口感像水果一样清脆。

他也同样难忘,从上世纪90年代初研制成功至今,长达20多年来,找他洽谈此事的公司仅仅有五六家,但都不了了之。

“我们只是研究人员,不做市场……”老张反复对艾文强调:好的创新,一定要重视推广、大力推广!因为要开发一个崭新的市场,推广很难!当然,作为首席执行官的艾文与他的公司,本就是从事商业推广的。公司首席技术官陈杰告知:他们的技术来源于美国,已足够成熟,只是实际应用时参数需要微调,不可简单复制。关键,还是中国的市场接受度。

三人面对面后的第二天,即上周五下午,老张就应艾文之邀去了公司“看看、聊聊”。记者问他观后感,老张答,公司规模蛮小,看得出是刚启动的,也看得出他们的激情和信心。但能否打开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尚有待时日。

突破

从工业化养殖到家庭版养殖,其实不再存在技术难关,但问题是如何推广,如何跨出突破性的第一步。

起步的时间,基本是一样的

1991年,丁永良、张明华等人的研究,通过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和中国水产学会组织的技术鉴定,并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

1992年1月的《解放日报》,报道了“我国第一套立体化鱼菜共生系统在青浦县建成,经过连续3个周期的试验,获得鱼菜双丰收。它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的现代农副业高科技,开始步入生产领域”。

而同样是上世纪90年代,在澳大利亚等国,鱼菜共生技术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由于澳大利亚水资源的不足,鱼菜共生相较传统农耕又可节约90%的用水量,因此澳大利亚的园艺爱好者们成了先行者。此后,借助互联网的分享,鱼菜共生逐渐成为一场全球性的环保运动:不少名为“后院鱼菜共生”的网站涌现,供园艺爱好者、环保主义者及那些热爱新鲜干净食物的人自学,如何将自家后院改造成一个种菜的鱼塘。

时间悄然溜进21世纪。2002年,两岸民间交流热,张明华应邀赴台湾,交流的主题正是“鱼菜共生”。他说,那时候这在台湾还是个新名词,许多听众都饶有兴致地提问。而今,十年来,台湾已有一定商业规模的生产,还有专业网站、DIY培训课程等。

艾文告知,他有位朋友,人称“农业传教士”的澳大利亚人克里斯·夏普,21世纪自费在韩国及我国港台等地推广鱼菜共生的概念与技术。不仅大型农场将注意力投向了鱼菜共生,许多家庭也在购买这种“盒子里的农场”。

2007年,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介绍了家住上海徐家汇的杨先生利用天井,辟出几平方米建共生系统。研究者丁永良在新闻中说:“这种庭院式鱼菜共生系统,只要进一步袖珍化,就可以实现在鱼缸里种菜。届时,市民只要把鱼缸放在阳台上,就可以一边赏鱼,一边种菜养花,尽享都市休闲农业园艺的乐趣。”

而今,这种鱼缸里的鱼菜共生系统,早已不存在技术难关,但又有多少上海市民的家中已经拥有呢?

张明华自己家里,倒是有一个,已经“玩”了半年。自娱自乐一般

“这半年,我都没给鱼缸换过水,只需要喂点鱼食。我种过菜,种过水稻,还结过小小的西瓜。很新奇吧?”

相较而言,公司启动至今刚满4个月的艾文,推出的99套DIY的鱼缸式鱼菜共生系统,视大小、材料不同,售价380元至千元不等,目前均已卖出。

当然,99套鱼菜共生系统的销售,只是让艾文的公司刚刚实现了收支平衡。并且,工业化养殖,才是艾文公司的重心。

但一切,似乎已经有了突破性的第一步。

“老外”身份

“你说的很对。有些东西是因为我是老外。特别是市场方面。”但或许,又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老外”身份。

成功跨出第一步,会不会有很大原因是:你是“老外”?

这个问题,在初次采访中艾文没有直接应答。但再次采访之后,他给记者发来短信,坦言:“你说的很对。有些东西是因为我是老外。特别是市场方面。”

销售99套鱼菜共生系统套件,是艾文在中国“鱼菜共生革命”的起点。这99套被命名为“纯粹系列”,是他推出的第一个套件原型。一位在读设计专业的法国学生,正在帮他改进设计,力图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打造更美观的造型。

此外,他公司所在的虹口区一块400多平方米屋顶,正在铺设鱼菜共生系统,打算建成都市农耕实验室。他还得到了浦东新区面积约5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的三年租期。最近,他还在与长三角某城市谈合作,计划搭建一个500亩的大型鱼菜共生博物馆。

但或许,又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老外”身份。

艾文是一名美国LEED绿色建筑认证专家。所谓“LEED”,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建立并推行的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艾文并非建筑师,在美国工作时,他的职业是项目经理。

他精通中文、法文、英文。2008年12月,为了“寻找梦想”来到中国。2009年,在沪创办了“中国绿色畅饮”活动,现已拓展到国内多个城市。“绿色畅饮”1989年创始于英国伦敦,是热忱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事业的人们畅饮聊天的社交活动。而鱼菜共生,是他的第一个商业项目。首席技术官陈杰,是他初到上海时因“沙发客”(意为“睡别人家的沙发”,是一种全球互助旅游的方式)结识的“中国哥哥”,清华大学硕士,通信行业出身,擅长创造性地优化低成本方案,以使产品成功导入市场。

整家公司的全职员工很少,更多的是实习生和志愿者。另外还有顾问若干:有位顾问是巴西人,在南美洲经营农业及食品;有位顾问是新加坡人,从事中国与东南亚之间农业类大宗商品贸易流的风险管控;有位顾问是匈牙利人,是跨文化商业咨询与培训的专家;还有位中国人,无土栽培技术专家……

当然,这的确是家小公司。两个月前,艾文还创办了“上海鱼菜共生科技协会”。协会的招牌,是他手写的一张英文纸,就贴在公司外的墙上。目前,协会成员也仅10人。

但显然,他们要实现的梦想却很不小。

当年几乎同时起步,如今却是别人来商业化推广,究竟原因在哪?

回眸看,可以看到这样几点:一是张明华的那句话:“研究人员不做推广。”二是澳大利亚缺水的实际条件,使得先行应用。三是民众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西方先很多年。

我们关心的是,从今以后。

关于生命

“重要的并不是你生命中那有限的岁月,而是你有限的岁月中的生命。”

初期投资大、市场接受度低,这是艾文公司预想过的挑战。

如果是工业化养殖,一个500平方米的鱼菜共生系统,仅设备的先期投入就需耗资近8万元人民币。养出来的鱼,种出来的菜,自然免不了价格较高,那么会有多少家庭愿意消费?

如果是家庭版养殖,想要吃上自种的蔬菜,一家三口每天的蔬菜消耗若以1斤计算,则需至少5平方米的鱼菜共生系统。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又有多少家庭愿意接受?因此,家庭版恐怕只能以观赏性为主。

“幸好,我们的商业推广并没有那么着急。赚钱很重要,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这是艾文和陈杰的一致观点。

相对于有些公司担心泄露商业机密的谨慎,艾文和陈杰的态度却大方之至。他们非常乐意分享:“欢迎大家来看,欢迎大家有疑问来提。”

因为,他们希望有更多人成为同行,一起壮大这个事业。“这是一个13亿人口的市场,只有我们一家公司肯定不够。”

实际上,在艾文眼中,鱼菜共生不只是观赏性的,也不只是关于绿色食品,而是关于生命。

“你观察着鱼菜共生,就是在观察生命,也许你的很多想法都会被改变。”艾文说,有位朋友把系统摆在家里后,写了封邮件告诉他,说这个升级版“水族箱”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宏大”。

这个想法与艾文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

大学毕业后,艾文对将来要做什么很茫然。此时,父母赠送了他一个礼物:三个月的毕业旅游。父母开着车与艾文一同游历美国。在游遍12个美国国家公园之后,艾文被那些郁郁葱葱的绿色生命彻底改变了想法。从此,他决定:一生致力于环境保护。这就是他要寻找的梦想。在从事鱼菜共生项目的过程中,他还发觉,这个梦想是很有感染力和感召力的。

公司成立之初,他们一门心思找带屋顶的办公场所,四处难觅。有天,陈杰在虹口相中了一处,可惜已有公司入驻,他索性大胆敲门,阐明鱼菜共生项目,直接问那家公司可否换个地方,把这里让给他们?听似天方夜谭的请求,最终却成了。

这两天,正在屋顶上铺防水塑料、再平铺鱼菜共生系统的上海市民沈师傅,也是冲着项目来义务帮忙的,分文不取。

上周五,一位澳大利亚专家来上海,住宿竟然是在屋顶上搭帐篷。专家也毫无异义,认为不必给公司增加负担。

艾文有句座右铭,贴在床头,贴在冰箱上。那是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的名言

“重要的并不是你生命中那有限的岁月,而是你有限的岁月中的生命。”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