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国外草畜乳产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2003-01-30 中国食品网中食网12800

几年来,带着了解国际上发达的农业国家草畜乳产业如何发展的问题,我们多次奔赴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法国、德国、荷兰、以色列,到一些农尝牧尝肉制品和乳制品加工厂考察,大开了眼界,得到了一些宝贵启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我们将寻求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草畜乳一体化经营的发展之路。

农业发展必须提高组织化程度

通过考察,让我们体会最深的是发达国家的经营规模。美国每个农场主或经营家庭的面积平均为5000亩,澳洲也大抵如此,欧洲略小些。因此,农业生产就体现出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同时因为有了规模,也就比较容易推广新的技术。经营规模的扩大,大多是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来实现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也要求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以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所谓农业产业化,其本质就是用工业化的思维来经营农业。事实上,发达国家就是把农业视为食品工业的原料产业。为了有效地保证食品的品质(首先是安全性),原料的控制非常重要。而控制是需要成本的,企业希望降低控制成本,扩大经营规模是任何原料产业降低成本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对农业生产来说,就牵涉到组织化程度及其管理的问题。目前,我国农业的组织化程度非常低,经营规模很小,经营成本很高。因此,我国农业发展必须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对于企业来讲,这里就存在许多“组织创新”的商机。

横店草业的“草畜乳一体化”战略就是试图抓住这种商机。这种经营战略就是要用内部的产权关系,把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得产业链有效地畅通,从而实现垂直一体化经营。

饲草种植加工需同时借鉴欧美经验

苜蓿被誉为“饲草之王”,发达的欧美国家都大面积种植。美国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公顷,约占世界种植面积的33%,居第一位;阿根廷种植700多万公顷,约占23%,列第二位;第三位是加拿大,种植量为200多万公顷,约占8%;俄罗斯第四,约占5%—6%;中国第五,约占4.5%。其他播种面积占世界总种植面积1%以上的国家还有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等。

苜蓿种植和加工的技术路线基本分为两大类型。一类以美国为代表,一类以欧洲为代表,美国的单个农场种植规模较大,种植区内降雨量少,灌溉用水主要通过从其他地方取水来解决,如南加州地区的用水,就通过渠道从科罗拉多河取水。灌溉方式以采用波涌漫灌为主。干燥主要用自然晾晒的方式,在大田里通过专用设备,一次打包后,送到堆场,进行两次压缩,增加密度,以保证储存时间和减少运费。欧洲的单个地块种植面积较小,由于降雨量较大,必须通过烘干的方式获取干草。我们的种植区同时兼有上述两地的一些特点。因此,必须把美国和欧洲的技术结合起来。为此,在土地平整、种植部分收获环节等方面,我们集团引进美国的技术和设备。诸如激光平地、深松、波涌漫灌、GPS导航变量施肥,建立GIS系统等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在苜蓿收获和加工方面,采用欧洲普遍使用的烘干技术,以提高草产品的品质。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在最后的收获和加工环节上尚待完善。在欧洲,我们考察了三个大型的饲草烘干加工厂,发现这些设备和技术,恰好能弥补我们的不足。同时,这种收获和干燥方式的引进,可以使我们大规模带动农户种植,在技术标准上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奶源基地建设要注重技术管理升级

由于中国的乳品消费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乳品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许多企业都介入乳制品行业,因此,乳品行业的原料奶源相对紧缺。我们深深地感到,乳品是食品,品质是赢得市场的关键,必须重点抓好奶源基地建设。

目前,发达国家奶牛一般都采用集中圈养方式。我国大量奶牛养殖仍采用散养方式,管理水平很低。从技术管理等方面综合起来看,美国东北部及加拿大的奶牛场设计最合理。牛棚设计充分考虑到夏天通风、冬天保暖的特点。同时,上述地区草奶两产业的结合最为密切。该地区大量种植各种饲料,所有的饲料都采用青贮技术,直接用于奶牛饲养,使土地的产出有效地增值;同时,利用牛的粪便加工成有机肥用于肥地,使之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以色列的奶牛养殖管理最经济,平均年产奶量最高达到11吨/头,奶的品质最好。主要特点:一是监控技术,即对奶牛的产奶量、牛奶的电导率、牛走的步数,通过一个电脑系统,每天进行跟踪,并及时发现问题;二是奶牛饲料的配方系统,根据奶牛的生理需要,安排各种营养,并根据营养需要选取最经济的原料。通过考察,我们认为,只要引进设备和专家,奶牛的养殖管理技术可迎刃而解,但关键是牛源和基础管理人员的培养问题。

肉牛养殖大有文章可做

我国牛肉市场低档肉过剩,中高档肉严重短缺,主要靠进口。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肉牛养殖业仍然是农户的作坊式养殖为主。而这种养殖方式使得牛胴体较孝出肉率低,无法生产高档牛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小牛犊在长骨架阶段,由老百姓分散养,长到350—400公斤后,由企业采用科学的配方技术,集中催肥3—4个月,每天增重1.5公斤左右,牛育肥到500—600公斤,这样,出肉率和牛肉品质都显著提高,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美国的肉牛饲养规模较大,一般的养牛场,存栏3万—5万头,大的存栏10万头以上。澳大利亚,一般为1万—3万头。每个养牛场都配备一个饲料加工厂。养牛场越大,加工厂规模越大,设备越先进。

经过反复考察调研,我们认为肉牛饲养的关键因素,一是良种,二是饮用水,三是科学的配方饲料。在良种方面,我国政府已做了大量工作,引进大量优质品种与本地良种生产杂交牛。这虽然不及国外优秀的品种,但能满足中档肉的需要。因此,只要我们选择良好的水源和引进的配方技术,短期内扩大中档牛肉的生产,提高经济效益,还是有文章可做的。若在此基础上,引进国外纯种安格斯牛,生产高档牛肉,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另外,从市场角度看,现阶段应是肉牛业发展的最佳时期。分析当前中国民企财富100强的产业分布,不难发现,搞猪肉加工的有5家。这些企业的发展历程都是10年上下,并且都是从较低的起点开始做的。现在,对于大中城市居民来说,食用牛羊肉逐渐成为时尚,牛羊肉的需求量猛增。而牛肉的生产企业,大多数是小规模的企业。如果我们能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抓紧牛源基地建设。同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建立屠宰和加工基地,以此三地为中心,建立冷鲜牛肉供应网,其前景是非常诱人的。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