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李健:学生营养方案需要因地制宜 建立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2015-03-09 中国食品报1930
核心提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健提出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1年10月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健提出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1年10月启动,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截至目前,全国699个集中连片特困县、9.4万所学校开展了国家试点,614个县、4万所学校开展了地方试点,全国超过1/4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共计3200多万人享受这一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健在接受本报特派记者采访时介绍,2014年6月,他随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赴云南省就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团先后深入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瑞丽市3地6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地察看了计划实施情况。

    计划实施3年来,取得明显成效,学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据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的跟踪监测显示,学生一日三餐比例升高,不能保证每天吃三顿饭的比例从2012年的10.4%下降到2013年的7.1%;学生身高体重有所增长,6—15岁男、女生各年龄段平均身高同比分别增加0.4和0.6厘米,体重平均增加0.3公斤;西部小学男、女生贫血率分别下降3.3和3.9个百分点。学生和家长对这一计划的满意度超过90%。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在他们成长阶段如果没有足够的营养和食品,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营养改善计划不是简单的社会福利和临时的国家救济,而是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本投资,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方法,事关国家民族未来。

    李健表示,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时间不长,各地都在探索中前进,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初步解决了”吃得饱“的问题,但要”吃得好“”吃得有营养“还任重道远。

    二是由于物价不断上涨,3年前定的3元钱补助标准偏低,而完全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又负担不起,资金拨款并不能一劳永逸。

    三是已经实施营养改善餐计划的学校大都面临缺乏配套资金和食堂工作人员的困境。营养改善计划只给了买粮买菜钱,至于食堂设施如冰箱、炊具以及炊事员工资等配套资金需要当地提供,在部分困难地区和学校,这一点没有得到很好保障。

    四是在边远山区农村,由于条件、传统习惯限制和工作人员不足,食堂存在卫生隐患。

    针对发现的问题,视察团写了一份报告上报中央,获得刘延东等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结合视察团的报告,李健表达了他的观点。

    第一,建立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议综合考虑保证学生基本营养的食物结构和物价因素,适当提高营养膳食补助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争取每2—3年适当调整一次。这一点在2014年9月就落实了,由人均3元的标准提高到人均4元的标准。

    第二,统筹使用相关资金。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前,已有”一补“政策,即对试点地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小学生补助4元钱、初中生补助5元钱。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议各地、各校整合营养膳食补助和”一补“两项资金,统筹使用。

    第三,妥善解决食堂后勤保障问题,严把食品安全关。食品安全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是一个大问题。贫困山区食堂后勤保障弱,又缺乏食品检测仪器和设备,保证食品安全任重道远。

    第四,资金拨款需要探索各级政府分担、社会力量参与的经费保障机制。要通过搭建桥梁、畅通渠道,引导企业、个人慈善资金参与营养改善计划。

    第五,营养方案要因地制宜。由于各地生活水平、儿童健康状况各不相同,实施营养改善计划需要在各级农村儿童健康和营养状况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实施不同的营养方案。需要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学生营养状况,细化午餐配比和营养搭配,保证学生营养均衡。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应当建立营养师制度,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营养教育。本报特派记者  王小萱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