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7月7日消息 93个涉农街道(镇)建立农产品监管站;28家批发市场、132家农贸市场设立驻场监管员;162家中型以上商场超市全部设立视频监控系统……今天,记者从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工作座谈会上获悉,青岛从产地、批发市场、超市和社区等食品流通的各个环节加强监管,使蔬菜、水果质量平均合格率居全国全省前列。同时,加大食安违法的打击力度,对471名犯罪嫌疑人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产地:
1960余家农产品产地设自检室
把食品源头监管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车间”。在街道(镇)建立136个基层食药所,每所配备5名以上监管人员,在93个涉农街道(镇)建立农产品监管站,每站派驻4名农产品安全监管员。其中,黄岛区今年就招聘了146名大学生;在6000个社区和农村建立协管员队伍,融入基层网格化管理,形成高效运转、协同联动的“三级政府、四级组织”监管网络。
全面推行农产品准出认证制度,将全市1960余家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农业园区全部纳入产地准出管理,全部建立了自检室。目前,正在结合农村改革,探索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把一家一户的生产纳入标准化轨道。
市政府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大力改善农产品产地环境。特别是针对农药监管问题,创新完善“定点经营、实名购买、违法严惩”相结合的农药监管模式,市人大把农药监管作为去年的“一号议案”强力推进,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由100家核减到38家,高毒农药销售去向100可追溯。
市场:
83处市场实行“每品种必检”
在3家主要大型批发市场设立市场监管所,在28家批发市场、132家农贸市场设立驻场监管员,入市业户逐一签订食品安全协议。在全市83处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全部设立自检机构,实行“每车必查、每品种必检”,对季节性、高危品种产品加大自检密度。建立严格的部门抽检制度,开展交叉抽样、异地抽样和专项抽检,检测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并根据抽检结果执行落实产品销毁和退市制度。
针对商场超市,充分借鉴“互联网+”理念,在144家大中型商场超市建立 “物联网”管理系统,实现商超食品从生产、进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动态管控。特别是针对现场制售食品这一高风险环节,在162家中型以上商场超市全部设立视频监控系统,让现场制售的全过程在阳光下运行,全市食品流通环节抽检合格率从92提升至96。
规定凡在商场超市抽检一次不合格的,三年内不得入市;两次不合格的,终生禁入;凡在批发市场抽检一次不合格的,一年内不得入市;两次不合格的,三年不得入市;三次不合格的,终生禁入,让市场监管有了“撒手锏”。去年以来,共销毁不合格食品100余吨,对50余家市场经营业户实施了退市。
监控:
8成食品经营者纳入动态监控
针对大中型餐饮单位,探索实施“明厨亮灶”工程,通过显示屏、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方式,“直播”后厨加工全过程。去年以来,实现了“明厨亮灶”工程在3600家大中型餐饮单位、1152家学校幼儿园的全覆盖,餐饮抽检合格率接近100。
以信息化科技手段强化质量追溯管理,近年来先后研发了 “肉菜追溯”、“智能食安”等信息化系统,涵盖猪肉、蔬菜等100余类品种,80以上的经营主体信息纳入动态监控。目前,正在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综合信息平台。
成立市和区、市两级专家咨询委员会,每月召开风险会商会议,定期发布食品安全状况白皮书,去年以来,共发布风险警示28期。推动快速检测进市场、进社区,建设21处社区快速检测点,为群众提供检测和预警服务,提高了基层风险防范能力。
查处:
立案侦办284起食安刑事案件
建立食品从业单位信用档案,大力实施“红名单、黑名单”制度,将食品企业诚信评价与立项审批、贷款融资、经营准入、税务服务相挂钩,对查处的不法生产经营者,依法公开其违法信息,情节严重的实行清退和行业禁入,做到“一次失信、处处受限”。目前,全市有31家企业被列入“黑名单”,480余家问题企业和场所被依法曝光。
在市、区两级公安机关组建食品犯罪侦查专业队伍,去年以来,共查处食品违法案件6804起,立案侦办刑事案件284起,对471名犯罪嫌疑人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形成了强力震慑。其中,针对假冒伪劣、违禁超限、高风险食品以及黑作坊、黑窝点等“四黑”“五小”场所,先后组织开展4次集中整治行动,依法取缔违规场所443家,罚没款4774万元,有力净化了食品安全环境。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干海产品喷洒药物问题,开展干海产品专项整治,查处违法犯罪嫌疑人25名,干海产品抽检合格率由不足70提高到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