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吕晓玲:植物激素那些事儿

   2015-07-08 中国国门时报2550
核心提示:时值夏季,正是各种时令果蔬大量上市的季节、琳琅满目的水果让人眼花缭乱。在炎炎夏日,来一份清爽可口的水果,大快朵颐,实乃是
    时值夏季,正是各种时令果蔬大量上市的季节、琳琅满目的水果让人眼花缭乱。在炎炎夏日,来一份清爽可口的水果,大快朵颐,实乃是人生一大美事。然而,网络上广为传播的“催熟水果”、“西瓜膨大剂”、“植物激素”等信息,更有甚者,什么“反季节催熟水果导致儿童性早熟”之类的传言也能频繁出现在微博、朋友圈,加之前段时间媒体曝出的草莓中乙草胺超标事件,让人不禁质疑,究竟还有什么水果可以放心地食用呢?至此,笔者作为一名食品安全检测人员,也尝试从科学、理性的角度来“任性”地扒一扒,植物激素的那些事儿。
 
    什么是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天然存在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着作用的微量有机物质,也被称为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它的存在可以影响和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包括植物从细胞生长、分裂,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熟和脱落等一系列生命过程。既然有植物内源激素,那么必然就有外源激素了。植物外源激素,又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们在了解天然植物激素的结构和作用机制后,通过人工合成的与植物激素具有类似生理和生物学效应的物质。在农业生产上,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有效调节作物的生育过程,达到稳产增产、改善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等目的。简而言之,植物激素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天然的激素自然的存在于植物体内,并不存在滥用问题,“你吃或者不吃,它就在那里,不增不减”。而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即植物生长调节剂,才是我们平日里口诛笔伐的对象。
 
    由于大多数植物生长调节剂属于人工合成的化合物,所以我国将其纳入农药类进行监管。目前,在我国登记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30多个品种,常用的有乙烯利、赤霉素、氯吡脲、2,4-D、萘乙酸、吲哚丁酸、多效唑等近10个品种。水果自然成熟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气体——乙烯,作为信号来刺激果实加速成熟。乙烯利是一种释放乙烯的化合物,它主要用于一些需要成熟后不方便运输的水果及一些反季节水果,促使果实提前成熟。这种催熟的过程,就类似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将成熟的水果和未成熟的水果混放在一起,通过成熟的水果释放乙烯来促加速其他未熟水果的成熟过程。西瓜生产中常用的“膨大剂”,其主要成分为氯吡脲,具有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增加细胞数量和体积,增大果实,提高产量,一般于果实膨大期使用。
 
    植物激素的危害有哪些?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不仅能保障农作物稳产、改进农产品品质,而且能增强作物的抗逆性,使农业生产省工省时、节本增效。那么问题来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到底有哪些危害呢?像不像传言说的那样,长期食用催熟、反季节水果会导致儿童早熟呢?答案是否定的。儿童性成熟是受性激素调节,而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是完全不同的两类物质。无论是乙烯还是乙烯利都不能在人体内表现出类似性激素的作用,也不能参与性激素的合成,更不可能引起儿童性早熟。那食用催熟或者使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水果到底会不会影响人体健康呢?按照国家农药分类,绝大多数植物生长调节剂都是低毒的甚至是微毒的,而且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剂量比杀虫剂、杀菌剂低几个数量级。目前在我国登记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都需要经过安全性评价,国家对生长调节剂的使用量和时间有严格标准,并制定了最低残留限量。只要按照国标使用,是可以保证食用安全的。但是,如果使用不合理,如剂量过大或使用次数过多或不遵守安全间隔期,则会导致残留量超标,引起食品安全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普通消费者由于缺乏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消费知识,并不知道什么是安全,什么是不安全,一听说农药残留就认为是有毒有害,一听说某食品检出了某些化学成分就认为必定会导致致癌,过分要求食品“零风险”,绝对安全。殊不知农业生产中,农药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而离开了安全剂量谈安全风险更是不科学的表现。毕竟,我们不可能生活在一个纯净的世界里。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