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做为经销商老板也一样,成功的经销商似乎都能找到一些共同的特质,而倒下、死掉、关门的经销商,原因却是各有不同。
其实,如果仔细分析,也能找到一些共同的规律。
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经销商管理的经验,总结出的经销商经营失败的常见原因,作为“反面教材”,呈现给中国广大的经销商老板!
“过劳”死
勤奋务实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德,在中国大多数经销商老板身上体现的特别明显。
有这样一群经销商老板:每天起早贪黑,店内外大小事物都是亲历亲为,不给员工授权、业务不让员工拓展,自己也不敢离开公司。更有甚者,每天晚上睡觉做梦都是怎么把生意经营好,这种精神着实让人佩服。
在生意的起步阶段,尤其是内地的三、四级城市以“夫妻档“居多,这种做法初期会很有效。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什么事情都是老板包办了,能力差的员工的能力得不到提升,能力强的员工觉得没有发挥的平台不愿意待,更谈不上对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团队的打造了。
几年下来,钱挣了一点,但经营能力没有得到多少提升。
这种经营方式在一个不太成熟的小市场前期能够取得一定业绩,但随着竞争的加剧,这种勤奋的优势会显得越来越薄弱,这时候更多的是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去竞争,通过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否则最后的结果是经销商老板自己累个半死,比以前也更加努力,但生意却越来越差。
到最后、要么就是自己做不下去了,要么就是厂家一句“经销商跟不上公司发展的速度”,被厂家手起刀落无情砍掉了。
“放羊”死
每个经销商做生意都想挣钱,都想轻松快乐的挣钱,所以很多经销商都当起了“甩手掌柜”。
甩手掌柜不是什么老板都能当的,如果真能够做到这一点,那是当老板到了一定境界。
但事实是很多老板是“甩手”了,最后生意却做没了,掌柜也自然当不成了。
当“甩手掌柜”的前提是:老板掌握大方向,有战斗力的团队、有职业经理人,有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有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否则,就成了“放羊式”管理。
“放羊式”管理下,老板不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公司、员工的真实状况,生意不好只知道听员工埋怨市场不好或者怪厂家的广告不够、产品不好、价格过高,而不能发现真正的原因,及时进行调整。
这种经销商老板,特别容易偏听偏信,只知道听员工的反映,没有深入调查,把问题都推给厂家,结果和厂家产生矛盾,成了厂家不待见的“刺儿头”。更有甚者,由于店面缺少监控和管理,出现了老板不挣钱,员工挣翻天的情况。
这种方式经营下去,员工一盘散沙,决策“跟着感觉走”,生意无论如何都好不到哪里去,销售会一落千丈,最终走到死胡同。
安乐死
很多三、四级市场还处在初级竞争阶段,很多经销商老板代理个品牌、开个小店,凭着自己的勤奋和一些地方资源往往能经营的有声有色,再培养1-2个厉害的业务员,日子过的很舒坦,小富即安,原地踏步,没有危机意识,没有利用自己的先发优势,超越竞争对手,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等强大的竞争对手进入的时候,等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时候,已是为时已晚,白白浪费了大好的市场机会。
河南X县级市的经销商,代理着国内一个比较知名的品牌,经销商老板是夫妻档,勤奋务实、能说会道,短短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销量超过150万。厂家区域经理要求经销商在对手未大规模进入前先把渠道扁平化下去,做一些终端,一方面先入为主提升品牌形象,同时拉高对手进入市场的竞争门槛,巩固现有的市场地位。经销商老板觉得目前生意不错,自己能力也很强,对手来了再说,找各种理由不愿进行调整。结果好日子只过了2年不到,很多知名品牌进入当地市场,其中几个大品牌全部都是直供终端,品牌推广也是大张旗鼓、高举高打。
此经销商的生意立即受到严重冲击,这时候才决定做出调整,但机会已经错过,悔之晚矣。
促销死
促销是提升终端销量的一把利器,哪个经销商都离不开。但同时,促销也是兴奋剂,它只能起到一时的销量拉升作用,长期服用会产生副作用,对身体的原有机能造成极大损伤。
在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不做促销是等死”,但更重要的是“光做促销是找死”,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发现自己得了“促销依赖症”:
不搞促销没单接,搞促销没利润,而且经销商越来越多的“被促销”,厂家需要量、区域经理的提成来自于量,于是乎经销商被逼不停地促销,而且力度一次比一次大,次数越来越频繁,最终的结果是经销商的销量看似增加了,落在口袋里的钱却变少了,价格也是越卖越低。
某行业曾有个号称要做“价格屠夫”的厂家品牌,就这样把自己的大好网络给促死了。促销在很多行业是一定要做的,但促销一定要“限时、限量、限方式”,度的把握很关键,过犹不及。
被"套死"
快消品行业内的众多小企业还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很多厂家在招商的时候,花言巧语,各种优惠开店政策扑面而来,终端投入也贴大钱给经销商,经销商感觉像捡了个大便宜。
但一旦代理之后,厂家就不管不问,产品的品质和交货期没有保障,对经销商也没有帮扶和管理,让经销商自生自灭。如果经销商做不好了,厂家也不管,只是以重新招商来要挟,逼经销商就范。
这类经销商是典型的被无良厂家给套死了。
“挂羊头卖狗肉”致死
在中国很多经销商业务干私活,打着代理品牌的旗号去访单,但实际交付给终端的并不是代理商的货,又或者是偷着卖别的产品。
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原因有三:一是因为业务一般关注短期利益;二是经销商对业务管理跟不上;三是有无良的企业引诱业务“出轨”。
让业务得以钻空子,由于管理不到位,很难在短期内发现业务做了“狸猫换太子”的小动作。如果经销商对业务员管理不规范,监督不及时有效,等业务尝到了挂羊头卖狗肉的甜头,让业务掉头“从良”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
一旦发现,经销商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市场秩序,不得不痛下狠心,壮士断腕。
“脚踩两只船”致死
一些做品牌的经销商以前是做杂牌起家的,这些经销商看到杂牌没有前途,所以才选择加盟前途更加光明的品牌厂家。但有些经销商加盟了品牌,还私底下保留着自己以前经营的杂牌,经销商老板认为这样,保险系数更高些。
其实,这样“脚踩两只船”,对经销商的风险更大。一是经销商认为自己仍有退路可走,经营不好品牌,大不了再去做杂牌,何况杂牌现在还有一些现金流和利润可赚,丢掉了是非常可惜的。正因为经销商不能一心一意地经营好一个品牌,给自己留了退路就等于堵了自己的财路,由于经销商分散了自己的精力、财力、资源,品牌往往经营不起来,厂家对经销商也非常不满意,最终导致厂家换商行为,经销商一切努力付之东流。
东北省会城市X市的经销商甘老板就是个典型的案例。甘老板在经营品牌厂家A品牌的时候,还在经营自己的B品牌,结果做了三四年,市场一直没有起色,而且在不断走下坡路,A厂家多次劝说甘老板放弃自己的杂牌,但甘老板一意孤行,厂家看着大好的市场却颗粒无收,厂家被迫选择放弃甘老板,重新招商,另起炉灶。
“任人唯亲”致死
很多经销商老板都是夫妻店起家,在公司经营中都或多或少地用了自己家的亲戚。
用亲戚本无可厚非,但应该“唯才是举”,对自己家能力不行的亲戚,不要“霸王硬上弓”,否则受损失的只有经销商自己。
华北某大城市的经销商老王,取得了国内某知名品牌在该市的代理权,老王把经营全权交给自己小舅子小来经营。这个小郭却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典型的眼高手低,看什么人都不顺眼。他经营管理能力非常一般,公司人员流动非常快,最后只剩下小郭一个光杆司令。销售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但老王还是痴心不改,继续任人唯亲。最后经营不善,老王实在不堪重压,向厂家申请不再代理,关门大吉。
“多元化”致死
经销商一般在做好一门生意赚钱了后,都有多业经营,多元发展的冲动。经销商多业经营、多元发展,把鸡蛋分散放在不同的篮子里面,看似降低了风险,实则增加了风险。
多业经营首当其冲地是分散了经销商的精力,每个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中国大多数经销商的经营管理能力一般,一旦精力分散,往往会顾此失彼。
其次是分散了经销商的资金,分散了经销商有限的资源,使经销商不能专注在一个领域,把销售战线拉得太长,结果每个品牌都没有做好,业绩平平,每个经销领域都没有打下牢固的基础,没有占有稳固的市场份额,没有稳定的现金流,没有足够的利润支撑,一旦市场有风吹草动,生意就可能岌岌可危。
合伙不当致死
由于资金实问题和人脉关系问题,部分经销商选择合伙经营。合伙人的选择非常关键,如选择不当,会后患无穷。
当合伙生意刚起步或不好的时候,合伙人之间不会有太大的矛盾。往往是合伙生意变大变好的时候,矛盾和冲突发生的概率会非常大。
合伙人的关系和夫妻关系有些类似,多数时候是只能“共苦”不能“同甘”的。特别是实际掌握经营权但在合伙股份中占小股的合伙人,如果品行不端,最容易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侵害大股东的利益,导致与大股东的矛盾冲突。
其次,合伙人之间利益的制度安排非常关键。特别是对握有经营权的小股东,大股东要给予其利益上的制度安排。
比如,随着合伙生意的扩大,要适当提升小股东的占股比例,承认小股东的经营能力和业绩,才能有效防止小股东因自己的贡献和经营成果比例之间的倒挂,而心态失衡,做出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伤害合伙人利益的事情。
“富婆副业”致死
中国经销商群体中还有广大的女性群体,大部分是靠自己打拼天下的,但其中一小部分是老公比较有钱、有实力,看着自己的富婆太太没有事做,就花钱给她代理个厂家品牌来做。
这种富婆经销商成功的非常少,几乎都关门大吉。
究其原因,一是这些富婆有老公的退路,不能全力以赴,只是当个副业来做,亏了大不了回家做全职太太,拼劲明显不足,很容易遇到困难顶不住放弃;二是老公虽然有经营思路和想法,但因经营更大的生意,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打理富婆太太的这个副业。
四川省C市的经销商李女士,就是一个典型的富婆太太。老公经营着每年几千万营业流水的办公家私生意,给老婆李女士找了一个B品牌代理经营。李女士本来是在企业里干会计的,根本就不懂经营,学习能力也较差,公司经营了两年多,连续亏损。老公对李女士每年倒贴利润,有苦不能说。两口子还经常为公司经营的事情发生口角。第三年,还是亏损,老公实在是撑不下去了,正好又赶上李女士怀了二胎,只好关门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