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二都杨梅产业能否“梅开二度”

   2016-07-26 农民日报3270
核心提示:杨梅作为地方特色产业,在给农民带来丰收喜悦的同时,也应通过产业化发展,给农民增加更多收入。 任峰摄编者按长期以来,重生产

    杨梅作为地方特色产业,在给农民带来丰收喜悦的同时,也应通过产业化发展,给农民增加更多收入。 任峰摄

 
ntent data-find="_10"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编者按

    长期以来,“重生产、轻营销”的思维,始终是掣肘地方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痼疾。在当今不少农产品处于“买方市场”的格局下,拓市场、会营销,既是农产品能否卖得出、卖得好的必要保证,同时又是不少地方农业产业化链条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没有营销的农产品就像断了根的荷花,面儿上再美,但很快就会凋零。因此,在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中,政府应牵线搭桥,鼓励地方搞深加工、创建区域公共品牌、畅通营销渠道,让农民手中的农产品卖得好、有钱赚。

    本报记者朱海洋

    从浙江杭州出发,在一小时车程内,像绍兴的上虞、宁波的慈溪和余姚、台州的仙居等,都是浙江境内的几大杨梅主产区。特别是随着乡村游的日益火爆,每到周末,这些地方都人头攒动。

    与其它几大产区不同,上虞的二都杨梅基本集中于驿亭镇几个村,近年来通过举办农事节庆,与旅游融合,效益喜人,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农业支柱产业,但随着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张,“卖难困局”也随之到来。

    “农旅结合”解困局

    杨梅在驿亭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因那时产区按行政区划属二都,故得名“二都杨梅”。

    与浙江主打的“荸荠种”杨梅不同,二都杨梅甜中带酸,还透着鲜味,一入嘴,唇齿间汁水四溅。

    尽管口感出众,但由于往年运输困难,二都杨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极为有限,且主要以本地消费为主,仅有少量销至杭州、上海等地。加上缺乏营销手段,当产量和面积急速上升,市场开始出现滞销现象,果农常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困境。

    起初,为破除卖难困境,一些梅农尝试将客人邀至地头亲自采摘品尝。销售虽略有好转,但毕竟是农民自发,加上产品类型过于单一,采摘规模又小又乱,且缺乏品牌打造和宣传推广,效果可想而知;鉴于农民力量微薄,驿亭镇在十年前曾举办采摘节,但因为缺乏品牌创建,开始几年活动办下来,人气依旧难有起色,被当地人戏称为“自娱自乐”。

    显然,没有协同,没有资金,没有平台,要创建品牌、拓展市场,何其难!再将视野放至全区,作为传统水果之乡,上虞水果五花八门,由于缺乏大城市作依托,也缺乏工商资本的入注,这里多是“一亩三分地”的小农,营销短板十分突出;水果又是时令性的经济作物,难运输、易腐烂,一不小心,果农就会遭受重创。

    能否以政府主导为原动力,将“水果”与“旅游”结合,来一次资源上的大整合?在此背景下,2007年,上虞创建了名为“四季仙果之旅”的统一品牌,分地区、分时令,将各个乡镇的水果串点成线,每有水果成熟前,由区里组织农事节庆活动,向外推介采摘游线路。

    有了区里支持,过去小打小闹的采摘节、文化节等活动,一下子有了放大效应,影响力绝非同日而语。媒体、客商云集,加以整套品牌形象识别系统,人气和档次陡增。像去年,驿亭全镇杨梅销售额达9000余万元,梅农人均收入约8500元,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特别是端午小长假三天,游客达15万人次。

    “互联网+”初显效应

    乡村旅游的发展,实际上与近年来浙江主推的“美丽乡村”建设密不可分:一方面,旅游需要美丽环境、完善配套作支撑,另一方面,只有注入产业,“美丽乡村”才会有持续生命力。依靠这一策略,二都杨梅找到了突破口。

    近年来,上虞区和驿亭镇两级政府投入巨资,用于景区建设和村庄美化,新建和改造了大量乡镇道路、停车场、厕所等公共设施,成功创建3A级景区。每年杨梅采摘期间,驿亭10余家农家乐时常爆满,当地农副产品也搭上销售顺风车,就连城区客房也是一房难求,房价居高不下。

    可二都杨梅的采摘期毕竟才20多天,乡村休闲旅游又多旺于节假日,并且受天气、交通、地域等影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尤其是尽管上虞已迈出农旅结合的大步子,但就目前而言,在驿亭杨梅产区,旅游项目仍显十分单一,基础设施同时也有待提升。

    能否多条腿走路?驿亭镇把视野移向日渐风靡的“互联网电商”。过去,一些梅农尝试在淘宝网和微信朋友圈卖自家杨梅,尽管销量不大,但依靠口碑效应,前途不可小觑。鉴于前期探索,2014年,上虞采取“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电商运作、产地直供”的运作模式,举办了二都杨梅网络节。

    这一年,依托1号店、淘宝特色馆等电商平台,驿亭镇几家重点杨梅基地和大户总共网销超过8000箱杨梅,另外有23家合作社也加入了网商队伍,通过自营网店也售出了5000余个订单。而到了今年,不仅各大基地都有了各自的网络营销渠道,就连许多散户的“梅二代”也加入到这支网销队伍,全镇订单较2015年翻了两番之多。

    甜蜜背后的烦恼

    贾小华,驿亭镇文化站站长,土生土长的横塘村人。十多年前,看到农民缺乏营销理念,贾小华开始自发在网络上,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外推介杨梅基地,引来不少市民到驿亭“半日游”。后来,贾小华兼任镇旅游办副主任,不遗余力推广二都杨梅。但交谈中,她坦言,甜蜜背后也有烦恼。

    贾小华说,过去,最好的二都杨梅多以礼品进入市场,2012年,受大环境影响,礼品市场瞬间遇冷,很快波及杨梅销售。“我是杨溪村的联村干部,2014年走访调查发现,有一半多的农户坦言杨梅卖不掉,最后都烂在树下。”贾小华说。

    尽管当年杨梅部分滞销,与连续降雨有很大关系,但也暴露出不少隐忧。统计数据显示,二都杨梅种植面积约为2.5万亩,其中2.2万亩都集中在驿亭镇七八个村,产量约在6000吨,采摘期仅有20天左右。近些年,镇内十来家大型的杨梅基地销售不成问题,但小规模基地和众多小散梅农,因既无品牌,也无营销实力,销售压力越来越大。

    一位熟悉该产业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十年中,驿亭梅农无序盲目种植杨梅,面积迅速扩张,翻了近一番,却罔顾销售端和市场端,由于过于依赖鲜果礼品市场,且缺乏精深加工和品牌营销,导致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极低;现在,周边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上述短板不及时补齐,未来的“难卖困局”将更加严峻。

    记者看到,在上虞本地,最为普遍的杨梅加工方式,就是浸泡杨梅烧酒,但至今仍无一家合作社取得国家食品质量安全体系认证,因而也无法作为商品大量进入市场。而在周边的仙居县,当地早已成功开发出杨梅酒、杨梅汁、杨梅醋饮等系列产品,并畅销市场。

    据了解,目前对于占据驿亭杨梅产量近一半的落果、剩果,几乎都是以三毛和六毛每斤的低价被收购,加工成杨梅干和糖水杨梅。为了提高附加值,前年,上虞老板徐力群组建了“二都草堂”,开始研制杨梅红酒、杨梅烧、杨梅果酱等深加工产品。他坦言:“尽管前景很好,但若要扩大加工产能,仍有诸多瓶颈和障碍,这显然绝非我所能破解的。”

    依靠加工,固然能解决一部分产量,但对二都杨梅而言,鲜果市场仍是主力。记者发现,目前,上虞区内的临时杨梅市场,以及驿亭沿线马路摊位,都呈“小散乱”的现状,内部亟待建立规范市场。

    另外,贾小华判断,随着产量新一轮的上升,如果市场营销不跟上,卖难困局将更加严峻。她建议,目前对外市场的扩张也迫在眉睫,随着物流的发展,完全可在北上广等地区建立上虞四季仙果专柜,通过预售、冷链运输等,实现高端市场的占领,还可提高上虞一众鲜果的知名度。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