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费县:“四区同建”打造搬迁扶贫样板

   2016-08-08 农民日报3170
核心提示:本报记者吕兵兵近日,在山东省费县朱田镇滨河社区,61岁的裴怀零讲述了从去年11月到现在的生活变迁。以前,在山沟沟里住三间破房
    本报记者吕兵兵
 
    近日,在山东省费县朱田镇滨河社区,61岁的裴怀零讲述了从去年11月到现在的生活变迁。
 
    “以前,在山沟沟里住三间破房子,吃水用电都困难,孙子上学得走上一个半小时。村里很难进来车,咱需要的东西也买不到,咱生产的东西也出不去。”
 
    “现在,搬进了新社区,住上了新楼房。儿子在社区开了间超市,儿媳妇在附近的服装厂上班,俺老两口没事就去儿子那里帮忙,俺孙子说他喜欢这里,不愿意再回山里了。”
 
    裴怀零原先所在的村庄,叫崔家沟村,地处沂蒙山腹地,村里500多户,分成十几个自然村,散落在几处山沟中。该村和相邻的北王庄村相加,共有27个自然村,总共3248口人,总占地1.7万亩。其中,贫困人口898人,因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四大难”闻名。
 
    “村里有人家,好不容易说上了媳妇,结果人家媳妇走在这山道上,半路就反悔了”。村党支部书记曹厚海说,“祖祖辈辈困在这半山腰里,外面的人不愿意进来,里面的人争着逃离,出去的就不愿意回来了。只有剩下的这些人,越过越穷。”
 
    如今,通过新型农村社区、服装加工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和生态旅游园区“四区同建”模式推进的异地搬迁扶贫,990户在大山深处生活了三四百年的农民,过上了现代化城镇生活。
 
    费县县委书记程守田介绍,2014年起,费县立足山区实际,整合土地增减挂钩、农村危房改造、交通水利、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启动了崔家沟村和北王庄村搬迁扶贫工作,按照“四区同建”要求,坚持“边建设、边安置,先安置、后拆迁”原则,高标准建设了朱田镇滨河社区、梁邱镇幸福花园社区,分别用来安置崔家沟村和北王庄村村民。两处社区全部实施了绿化、亮化、安防工程,配套建设了超市、学校、卫生室、银行,实现了暖入户、气上楼、饮水达标、环卫保洁市场化和污水处理一体化。截至今年1月6日,990户村民全部安置完毕。
 
    “既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脱贫是阶段目标,致富才是根本目的。只有解决了村民的收入问题,搬迁出的村民才能安心生活。”程守田说。
 
    离滨河社区不到1公里,就有一处服装加工园区,原崔家沟村民颜传花现在就在这里上班:“以前在山里,种点花生地瓜,一年到头剩不了1000块钱。现在,俺一个月就挣2000多。”
 
    据介绍,服装加工园区占地350亩,再加上一处占地150亩的物流园,可吸纳1400人就业。
 
    村庄搬出来了,原先的村庄旧址怎么利用?曹厚海介绍,旧村庄腾出来了8000亩土地,拿出来4000亩,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推行“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与农业企业签订购销协议,村里成立合作社统一运营,村民想种地的,就到园区来承包,办家庭农场。剩余的4000亩,搞市场运作,招商引资,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建设生态旅游园区。
 
    来到崔家沟村旧址,看到的正是一幅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一边是政府推进的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9亿元,用于修路、筑坝、土地整治和引水上山,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生产发展的基础设施问题;一边是300多位崔家庄村村民在播撒现代农业的种子:整理即将播种的土地,管理刚刚种下的果树,修砌通到地头的沟渠。
 
    目前,崔家沟村已与3家农业龙头企业签订协议,成立了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个家庭农场,正在推进建设林牧绿色循环种养区、有机茶叶生产示范区、鲜食林果高效种植区、滨水休闲农业体验区、特色中药材生产区、高效板栗种植区、优质山楂栽培区、生态保护涵养区。
 
    “这样,贫困户不仅有土地流转收入保底,还可以到产业园区或农业园区打工,有工资性收入。”曹厚海说。
 
    “生活条件好了,收入渠道多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幸福花园社区会计李吉利笑言,“前些年,因为村里条件太差,俺村‘嫁’出去了43个男青年。现在,已经迁回来7家了。”
 
    临沂市市长张术平坦言:“费县的实践证明,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实行搬迁扶贫的路子是正确的。”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