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让养牛人有力量前行

   2016-08-09 农民日报1580
核心提示:郝凌峰近日采访一家牧场时,尽管有当地宣传部、奶源办和农牧局的引领,但在被客客气气带到办公室后却被告知,要想采访还得联系某
    郝凌峰
 
    近日采访一家牧场时,尽管有当地宣传部、奶源办和农牧局的引领,但在被客客气气带到办公室后却被告知,要想采访还得联系某乳企。幸好记者跟这家乳企相关负责人熟识,打了个电话之后才开始进行采访。不过,在采访过程中凡是涉及到相对核心的问题,比如奶价、收购量等一概被告知得采访乳企。
 
    同行的奶源办负责人表示,这是个普遍现象,尽管没有成文的规定,但其约束力相当大,牧场都会自觉遵守。比如说实际上乳企有时会有限量收购情况,但牧场绝对不会承认,绝对会维护乳企的形象。
 
    牧场主的卑微不难理解。就拿采访的这家牧场来说,600多头奶牛,日产鲜奶10余吨,如果一天被拒收损失近万元,看看投资颇多的标准化厂房和几十名员工,牧场老板自然会摆正在与乳企对话时的位置。
 
    是乳企“店大欺客”吗?也不是。这个乳企为帮助当时的奶牛小区和合作社转型升级,耗费大量财力和精力帮着出方案、跑贷款,还给予相当优惠的补贴,既帮助了政府又扶持了牧场,获得了各方面的赞誉。
 
    是市场这只手在掌控。乳企为了生存和盈利,如果超量收购会造成相应的经济损失,如果使用国外进口大包奶成本较低,也会限量收购生鲜奶。企业行为也无可厚非。
 
    有资料显示,牧场独立完成生产、加工乃至销售环节的“一条龙”模式,在法国等国家正日趋流行。这种模式更有利于保证产品的质量控制和新鲜程度,有些乳制品甚至可以做到挤奶后不经冷藏直接加工,并在很短的时间内销售出去。从单纯给乳企提供原料的产业链上游,延伸到生产领域乃至直接进入市场,成为乳企的竞争对手,这样的变化一定可以带来话语权的重新分配。
 
    其实目前国内日益增多的由牧场主开设的奶吧,也正是一种积极探索。对这种新兴业态肯定也存在如何监管、确保质量等问题,但努力尝试才有成功的可能。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