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亚新
洛川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属延安革命老区县,是我国著名的苹果之乡,也是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苹果是洛川引以为傲的当家产业:全县苹果栽植面积高达50多万亩,占全县64万亩耕地的78%;苹果产业覆盖全县95%以上农户,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其中95%来源于苹果产业……
近年来,洛川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苹果产业,推动县域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但全县平均的高收入掩盖着部分贫困户的低收入、总体富裕掩盖着区域性贫困、塬面果区的繁荣兴旺掩盖着峡谷川道的落后凋敝,农村内部的二元结构问题十分突出。
产业是区域经济的“发动机”,也是精准脱贫的“铁抓手”。2015年以来,洛川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做大做强苹果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根本之策,走出了一条稳固长效的产业扶贫之路,下决心打赢脱贫攻坚战,让现有的5400户15903人的贫困群众实现同步小康。
苹果产业扶贫显现“五大效应”
聚焦主业、提质增效,发挥苹果产业在扶贫中的支撑效应。2014年,洛川县有果园的贫困户共2437户,占贫困户总数的80.4%。但由于管理技能低下,亩均收入不到3000元。针对现状,县财政每年列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按照新建乔化园每亩补贴300元、矮化园每亩补贴800元的额度,新建了5000亩高标准扶贫果园;按照每亩500元补贴标准,改造提升贫困户现有的低水平果园。贫困户果园平均亩产量由2014年的2068斤增长到2015年的3857斤,亩均收入增加到7200多元。杨舒乡南湾村原有果园面积860亩,但长期低产低效。在包村干部的帮扶下,采取改土施肥、技术培训等针对性措施,该村果园亩产由2000斤提高到4500多斤,亩均收入由不足4000元增加到7800元。
果畜结合、循环发展,发挥苹果产业在扶贫中的拓展效应。早在2009年,洛川县按照“以果带畜、以畜促果,果畜结合、循环发展”的思路,广泛推行果畜结合生态发展模式。2015年,该县结合移民搬迁、治沟造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洛河峡谷规划建设了10万只规模的养羊基地,变洛河峡谷贫困带为经济带。县财政列支108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分类补助的办法,支持建成规模化养羊场12个,存栏羊25346只,扶持贫困户488户1415人。
三产融合、做优品牌,发挥苹果产业在扶贫中的延伸效应。“洛川苹果”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后,有效推动了洛川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了贫困人口增收致富。洛川依托产业优势,兴办了果袋、果网、果箱、有机肥加工等配套企业,引进开发了果汁果醋、苹果脆片、果酒等系列化产品,每年仅消化贫困户残次果就达100万斤;全县建成冷库622座,吸纳2700多贫困户参与贮藏、营销、物流等服务。建成了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县级运营中心和50个村级服务站、56家邮政农村便民服务站、150家农资直营店,3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创业就业。
培育龙头、强筋健骨,发挥苹果产业在扶贫中的带动效应。洛川先后探索出“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合作社+农户”“园区+企业+农户”等模式,广泛吸纳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开发中,目前全县共培育龙头企业102家、专业合作社293家、现代农业园区19个,仅专业合作社就带动贫困户1453户。菩堤乡民丰果业专业合作社让贫困户免费使用农业机械,给贫困户免费提供抽水机、猪仔、有机肥、果袋等生产资料,以高于市场10%的价格收购苹果等方式,每年为贫困户让利13万多元;采取提供贷款担保、入股分红、技术培训等方式,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
搭建平台、提升技能,发挥苹果产业在扶贫中的吸纳效应。苹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往由于缺组织、缺平台,当地人往往是想干活的找不到活,想找人干活的又找不到人。洛川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阳光工程”等重点工程中,开展果树修剪、果品分级、包装运输等技能培训。引导成立了5家劳务中介服务公司,为贫困群众免费提供中介服务。2015年帮助556名贫困人口实现务工增收,年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8万元。
通过发挥苹果产业的“五大效应”,2015年全县贫困人口较上年减少了2369户7258人。
“四个不动摇”将“精准”落实到位
洛川县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紧扣摸底分类、目标重点、政策措施、督查考核4个环节,在“精准”二字上下足功夫,坚持“四个不动摇”,在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探索出了新路径,积累了新经验。
坚持产业扶贫理念不动摇。苹果作为洛川的当家产业,对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意义深远。全县上下切实做到“三个不变”:即始终把苹果产业放在经济工作之首的位置不变,增强县乡党委政府抓苹果就是抓发展的自觉性;始终把苹果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的职责不变,切实做到层层传导压力增强动力;始终坚持对苹果产业投入只增不减的要求不变,捆绑项目、整合资源、集中使用,充分发挥苹果大产业在扶贫开发中的基石作用。
坚持用同步小康倒逼扶贫开发不动摇。洛川提出了“三年脱贫、五年小康”的目标要求,制定了脱贫攻坚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围绕打造百亿元苹果产业和构建洛河峡谷经济带,确定了以果畜为主的产业扶贫、产业与“挪窝”同步的搬迁扶贫、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教育扶贫、扶持贫困残疾人的电商扶贫等工作重点,推动了精准扶贫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
坚持集中资源办大事不动摇。洛川制定了产业扶贫、移民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等政策规定,出台了“统一标准、全县平衡,多口进、一口出,封闭运行”的资金整合管理办法。在扩大46个互助资金协会规模的同时,县财政投入300万元作为金融信贷储备金,为贫困户、能人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提供放大10倍的扶贫贷款,对贫困户给予全额贴息支持产业发展,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推动扶贫工作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坚持真考实评不动摇。洛川出台了《精准扶贫工作考核办法》,层层签订目标任务书,界定考核范围,明确考核对象,加大考核权重;并实行“一票否决”,考核结果直接与干部评优树模、提拔使用挂钩,真抓实考、奖优罚劣、严格问责。2015年,全县26个乡镇部门、20名先进个人受到奖励,问责16名科级干部,处分1名乡镇领导,对2个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充分发挥了考核在产业扶贫中的“风向标”“指挥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