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剑本报记者程鸿飞
最近,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侯营镇邓王村的贫困户王方友忙得很,他打算建个自己的鸡棚,除了要考察地方,还要每天去养鸡专业户郑修坤的养鸡场“上课”。事很多,但王方友忙得很带劲。“这回扶贫是真细致,真较真,我们村里一个贫困户一个档案。王方友现在就在我们村养鸡专业户郑修坤的鸡场打工,说是打工,就是带着工资学习,让村里的‘能人’先带带,掌握技术后自己干。”村党支部书记郑修金说,“现在,我们是扶一户成一户,每一个脱贫的贫困户都是一个脱贫的活例子,让大家能照着学,跟着干,就像当年的‘样板田’。”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有无读书郎,四看劳力,五看交通,六看有无卧病床。在东昌府区,每个贫困户都有自己的一份“档案”,里面详细登录着贫困户的信息。扶贫干部按图索骥,因户施策,做到一户一套帮扶措施,倒排工期,不落一人。
贫困村都有“样板田”。民益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东昌府区斗虎屯镇大徐村流转土地300亩,每亩1000元租金,其中贫困户45户,土地流转162亩,建设了鲁西葡萄大观园,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人均可增收1000元以上。贫困户既有土地转让费,又能在葡萄园打工,打工的同时还学到了种植技术。现在,徐长顺等5户贫困户已经开始尝试自己种植大棚葡萄,每亩地能增收2万余元。
钱是扶贫排阻的“益生菌”,但如何把有限的资金发挥到最大作用,成就更多的脱贫样板,东昌府区有自己的想法。“扶持资金有限,现在我们讲求的不光是把钱用在‘刀刃上’,而是考虑让这些扶贫资金成为一瓢‘引水’,引出汩汩清泉。”东昌府区扶贫办主任孙华伟解释到。该区每年拿出1000万财政扶贫补贴,和属地企业进行合作,企业吸纳一名贫困群众协贷1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贴息50%,目前30家规模工业企业和40家农业企业与贫困村结成扶贫对子,开启了产业带动和劳务用工合作。
东昌府区侯营镇党委书记韩冰深有体会:“什么项目都要,很难出效益。我镇因地制宜,瞄准蔬菜种植产业,集中攻坚。扶贫资金分配不‘撒胡椒面’,而是向重点产业、特色产业集中,‘攥指成拳’。”该镇资助省定贫困村孙楼村贫困户建设蔬菜大棚,然后集中利用剩余扶贫资金新建高标准蔬菜大棚40亩,发包给蔬菜种植能手,雇用村贫困户进行生产,并让贫困户以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年终分红,实现了集体、承包人、贫困户共同受益。
提智扶贫是该区增强贫困人口“造血”功能的另一“良方”。该区组织贫困户参加畜牧、种植等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确保预脱贫户技能培训全覆盖。目前,已组织开展培训5000多人(次)。把劳务输出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各镇(街道)设立了劳务扶贫服务中心,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搞好对接,对有意向、适合外出打工的农民进行登记,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目前,已帮助370多名农民找到就业岗位。
“我们坚持因村施策、因户施法,精准帮扶,增强贫困家庭“造血”功能,切实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确保精准扶贫帮到点上、扶到根上。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我们全区89万人一个不能少!”东昌府区委书记陈秀兴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