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梅隆
“治沙与治碱,谁干谁打脸!从来不敢想象这盐碱荒地能有这么好的收成!看这稻子的长势,少说每垧要打15000斤。”金秋时节,望着500亩集中连片的废弃盐碱荒地经过第一年改良就喜获丰收的金灿灿稻田,有20多年水稻种植经验的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县联合乡技术员赵连军激动地说。
这是中国农业大学胡树文教授所带领的团队经过多年探索,在吉林白城市、黑龙江大庆市等地开展的一项名为“盐碱废弃荒地快速改造生态良田技术”试验示范,在水稻种植上取得重大突破的一个缩影。
9月26日,由全国农技中心土壤肥料质量监测处处长李荣、吉林农业大学教授赵兰坡、中科院东北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梁正伟、吉林省农科院研究员任军、白城市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闫喜东等专家组成的测产小组,对地处白城市大安县联合乡兴业村的这块集中连片的500亩盐碱地水稻试验示范田进行现场测产。结果表明,当年采用盐碱改良技术综合处理的水稻产量为561.3公斤/亩,而按照农民常规方法种植的水稻产量仅为154.1公斤/亩,二者相比水稻产量相差了近3倍。
据了解,这片示范田由大安市海御农业有限公司于今年投资开垦建设,改良前测定的数据表明,土壤pH值10~10.8,含盐量4‰~8‰,碱化度在32%~40%之间,质地黏重,土壤条件极其恶劣,属于重度盐碱地类型,是典型的“不毛之地”。
“盐碱地改良效果这么显著,水稻产量如此之高,这么多年来还是第一次看到!”测产专家小组组长李荣评价说,这项技术如果能够得到大力推广,不仅能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而且能缓解我国耕地资源紧张的问题。
“我公司是第一年尝试进行盐碱地开发种植水稻。这下好了,有了胡树文教授的这项先进技术作为支撑,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开展盐碱地改良的信心。”大安市海御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宁德玉表示,明年将继续加大投入,计划再开发3000亩盐碱地发展水稻种植。
10月1日,由白城市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闫喜东、土壤肥料所所长许翠花和白城市农技推广总站研究员吕寄望等专家组成的测产小组,对白城市镇赉县建平乡大岗村试验点的75亩重度盐碱地进行现场测产,这块地属于种植大户李文彪的承租地。测产结果表明,当年经过盐碱改良技术综合处理的水稻产量为584.5公斤/亩,而李文彪按照硫酸加生物肥方法改良种植的水稻产量仅为160.8公斤/亩,试验结果同样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4年前,年近50岁的李文彪与乡党结伴举家从黑龙江伊春市迁徙来此“淘金”,一家三口承租了30余垧由盐碱地开垦而成的稻田种植水稻。由于缺乏技术,不但没有淘到金,他的乡党们大多在1~2年后因赔光了血本而纷纷离去。老李曾先后尝试用硫酸、脱硫石膏、生物肥等各种办法进行改良,但效果均不理想,仅前三年就赔了上百万元。当他对这片盐碱地感到心灰意冷时,胡树文的盐碱地改良技术让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这项技术为何有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胡树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多年的探索,他们自主研发出一种新型高分子土壤改良剂,结合缓控释肥料、盐碱土专用功能性肥料、螯合态中微量元素肥料、新型盐碱土专用种子处理剂等配套措施,在作物全生育期内提高作物的综合抗盐碱性能,同时结合秸秆还田、土壤培肥等综合措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盐碱废弃荒地快速改造生态良田综合技术”。
据了解,普通的盐碱地治理技术需要5~7年左右的脱盐、洗盐时间,而该项技术的脱盐、洗盐缩短到1~2年,大幅降低了改良成本,缩短了改良周期。
“松嫩平原盐碱地改良是个老大难问题!今年8月份以来,我先后两次来到这块改良示范区考察,现场的长势与测产结果均证明该项改良技术是非常成功的。”从事盐碱地改良利用研究30多年的赵兰坡说,松嫩平原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土分布区之一,盐碱地总面积约为300万公顷,此项技术对于吉林西部盐碱地的治理以及中低产田改造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