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一碗好米饭的成长路 ——首农集团双河农场结构调整纪实

   2016-10-31 农民日报5950
核心提示:本报记者钟欣今年我们农场旱改水,调整种植结构,我的200亩地全部改种了水稻,每亩比去年种玉米多收入1000块钱。首农集团双河农
    本报记者钟欣
 
    “今年我们农场‘旱改水’,调整种植结构,我的200亩地全部改种了水稻,每亩比去年种玉米多收入1000块钱。”首农集团双河农场二队职工王彦文高兴地说。
 
    首都农业集团双河农场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境内,总土地面积380平方公里(约合57万亩)。首农双河农场党委书记、场长高青山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农场地处世界第三大黑土带——松嫩平原上,北倚大兴安岭,南临嫩江,东有阿伦河,西有音河。处于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与第三积温带之间。地下水蕴藏丰富而且没有污染。这里年产优质粮食达25万吨,可供265万北京人一年的口粮,是北京在外埠最大的国有农场,也是首都‘飞’得最远的一块宝地。”
 
    “宝地”出产好大米。作为首都的“米袋子”,首农双河农场今年以来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将水稻种植面积从去年的16万亩增加到19.3万亩,逐渐调减玉米种植面积。
 
    据高青山介绍,今年初农场成立了“旱改水”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压旱增水”,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来整体提高农业生产的丰产性和稳产性。“今年农场‘旱改水’总面积3.5万亩,并且彻底解决了2.1万亩低洼易涝旱地春季播种难的困局。这些‘旱改水’的新水田全部种上了水稻,农场首次水稻种植面积超过玉米种植面积。同时,面对今年玉米市场低迷的预期,各生产队还增加了大豆和杂粮种植面积。”高青山对记者说。
 
    在调整种植作物种类的同时,双河农场对作物品种更是根据市场需求加强规划。据双河农场副场长朱兴华介绍,为了改变水稻品种过去“杂、乱、散”的种植状况,引进适合双河积温带种植的高产优质品种,农场建立了水稻品种“试验—示范—繁育—推广”的四级工作体系。目前农场优质水稻品种库已经建立,入库材料达120多个,为启动双河农场开展自主水稻育种工作打下了基础。建立了水稻品种繁育基地,与其他种子公司合作开展第二年水稻商品用种的订单生产。为了保证种子繁育和生产用种的质量,农场成立了“京隆兴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示范基地、繁育基地的管理。
 
    “现在中长粒的大米在市场上卖得好,所以我今年把453亩地都种了目录上的中长粒绥粳4和绥粳18,以前的圆粒大米一点儿都没种。”十三队职工姜海波对新换的品种十分信任。
 
    为了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保障安全,首农双河农场确立了统一品种、统一催芽、统一育秧、统一插秧、统一作业、统一田管、统一收获、统一储藏、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十统一”管理模式。从田间到餐桌,一碗齿颊留香的好米饭历经了各个环节的严格把控。
 
    “未来两年我们将继续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发展优质水稻25万亩,其中适口性好的12片叶中长粒品种要达到10万亩,高产玉米调减到10万亩,精品杂粮保持在5万亩。以保护40万亩耕地为出发点,以实施全产业链战略为着眼点,以职工增收、农场增效为落脚点,把双河农场全面打造成绿色农产品基地。”高青山满怀期待地说。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