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增强免疫力防治鱼类寄生虫病

   2016-12-12 中国渔业报4960
核心提示: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池塘养殖与网箱养殖都进入了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的时代,养殖密度越来越大,养殖环境也随之变差,鱼类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池塘养殖与网箱养殖都进入了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的时代,养殖密度越来越大,养殖环境也随之变差,鱼类病害也愈发严重,其中寄生虫病是对鱼类危害很大的一类疾病,特别是一些药物难以治疗的寄生虫病,如海水鱼类的刺激隐核虫病、淡水鱼类的淡水小瓜虫病、孢子虫病、微孢子虫病等近年给水产养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有些寄生虫病虽然可以通过药物治疗,但是由于同一种或同一类杀虫药物的频繁使用,已使寄生虫产生了抗药性,降低了药物疗效,用药剂量大,严重破坏水体生态平衡,且对鱼也有很大的毒副作用,甚至因为药物的刺激增加患病鱼类死亡。
 
    由于有些寄生虫病治疗困难或治疗药物的危害性,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成为降低寄生虫病危害的关键。寄生虫病的预防措施,一是根据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通过改善水质、底质环境来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二是通过提高鱼类的自身免疫力来达到“抗虫”的目的。二者缺一不可,后者在实际养殖过程中更易操作。
 
    鱼类的免疫作用可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二类。特异性免疫主要是产生特异性抗体作用于抗原,但与哺乳动物相比,鱼类抗体种类要少得多,抗体形成时间比较长,特异性免疫机制还很不完善。因此,非特异性免疫作为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在鱼类维持机体健康、抵御病原入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包括:能选择性凝集某些细胞并具有高度调理作用的凝集素,可以破坏细菌细胞壁并对真菌细胞壁和昆虫的外骨骼进行有限的水解的溶菌酶以及具有溶菌、中和外毒素、杀死寄生虫等抗微生物作用的补体系统。
 
    实际养殖过程中大家也发现,水产养殖动物发生传染性疾病时,全池的养殖动物发病时间、发病程度、病程等是不一样的,甚至还有一部分在整个发病期间都不会发病。同样的养殖环境,同样的管理措施,全池的水产养殖动物受到病原的侵袭概率应该是均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因为养殖个体之间对同一种病原的免疫力是有差异的,自身免疫力弱的就会被病原先感染,出现相应病症并最终死亡;免疫力强的就会依靠自身的免疫防御系统消除病原而阻止疾病的发生;免疫力介于二者之间的水产养殖动物,最初可以对病原进行免疫防御而使疾病处于潜伏状态,后面由于免疫系统崩溃就会出现相应症状而相继发病。由此看来,增强水产养殖动物免疫力才是防治疾病的关键。
 
    国内外不少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工作者,已经通过试验证明,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免疫增强剂,可增强水产养殖动物抵御环境胁迫、应激的能力,达到维持良好免疫力和抗病力目的,对生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免疫增强剂是指一些化学物质、药物、应激原或某些能引起特异、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活动,增强动物对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抵抗力的一类物质。常见的免疫增强剂有免疫多糖、化学合成物(抗氧化剂等)、微生态制剂、中草药、维生素C、维生素E等。
 
    福建宁德地区网箱养殖大黄鱼,由于养殖密度大,海区污染严重,刺激隐核虫病大量暴发,网箱养殖外用药困难,很难用药物治疗此病,平时从增强鱼体自身免疫力方面着手,使用“LY-生命素”+“营养快线”拌料内服。在刺激隐核虫病发病高峰期间,内服保健药品的大黄鱼与未内服的大黄鱼形成了鲜明对比:内服保健药品的大黄鱼,体色光鲜,肌肉厚实,吃料基本不受影响,病情缓慢,死亡率很低;而未进行内服的大黄鱼,体色暗黄,身体瘦小,发病期间吃料明显减少,活力弱,发病迅速,死亡率极高。
 
    所以,在寄生虫疾病流行季节来临之前,通过增强水产养殖动物自身的免疫防御能力应该是最好的防病措施。有些鱼类寄生虫病很难治疗,应用免疫增强剂从非特异性免疫途径增强鱼类的“抗虫”能力、减少病情的发生才是关键。           肖艳翼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