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内饲料行业的发展,进口饲用粮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由于进境粮谷经常携带杂草和病菌,从而大大增加了外来生物入侵风险,一旦发生生物入侵,将对我国自然生态造成永久性的损害。2012年开始,浙江衢州地区申请进境粮谷加工资质的饲料企业数量剧增。目前,境内有进境粮谷定点加工企业11家,进境粮储备库4个,进境品种主要有玉米、高粱、小麦、大麦、大豆等,进口国家主要有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和乌克兰等。由于衢州地处内陆,进境粮谷均已在口岸实施检验检疫,内陆检验检疫部门主要负责开展后续监管工作。
进境粮谷后续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加工企业防疫意识差。饲料加工企业普遍对进境粮可能携带的有害生物不了解,对有害生物传入后对我国的生态威胁缺乏风险意识,所以进境粮在运输、接卸、生产加工等重要环节中出现的撒漏等异常情况往往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下脚料的无害化处理也不到位,从而极易导致疫情的扩散。近几年,检验检疫部门在开展外来有害生物监测过程中,在进口粮运输沿线、储备库及定点加工企业厂区内发现假高粱、长芒苋、毒莴苣等检疫性杂草,形势堪忧。
跨地区调运存在安全漏洞。虽然我国对进境粮跨区监管协作机制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是尚未在全国范围全面有效实施,尤其是跨省调离的大宗粮谷,还没有全面建立有效的调离通知等信息流渠道,指运地检验检疫部门无法及时了解跟踪进境粮谷调离、运输、接卸等流转环节的详细信息,监管中如果发现企业违规,只能暂停检疫初审,无法撤销已签发的初审联系单,导致了监管工作的滞后性。同时,进境粮谷运输过程,容易出现撒漏、未按申报调离等异常情况,导致网络媒体反映进口粮食存在非法进入国内流通市场问题的出现。
加工企业分布分散,增加疫情传播风险。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加工企业实际运输方式可能和申报不一致,实际中普遍采用敞篷车,未加盖篷布或是加盖了篷布但是不密封,撒漏可能性较大。由于加工企业分布比较分散,而且基本分布在郊区,附近有农田或荒废的土地,给撒漏的进境粮谷或杂草种子提供了有利的生长空间,增加了疫情扩散的风险。2015年质检总局文件通报,近期,宁波、江苏检验检疫局连续从两船进口美国饲用高粱中截获葡萄茎枯病菌、假高粱、长芒苋等多种检疫性有害生物,而这些高粱将运往6个省33家饲料加工企业使用,有害生物传入风险不可估量。
此外,进口粮谷检验检疫监管文件中的考核要求、筛下物无害化处理要求及加工企业检验检疫考核记录表主要涉及玉米,对于目前使用较多的高粱、大麦等品种并未列入。然而企业对进口粮谷种类需求一直在变化和增加,其他品种尚无监管细则,不利于一线监管人员开展工作。
进境粮谷监管的建议
明确进境粮谷转运车辆标准。参照危险化学品的管理要求对运输车辆进行特殊监管,出台进境粮谷转运车辆标准文件,实行定人定车、GPS定位、实时监控,确保运输过程中有效监管,杜绝进境粮谷调运中的弄虚作假行为。
定期开展培训。从业人员风险意识是规范操作的关键,当前饲料加工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强、素质普遍较低、风险意识较差。定期开展培训,提高企业负责人及一线操作工人的疫情防控意识,增加其社会责任感,提高企业的诚信意识,履行安全防疫承诺,真正承担起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帮助企业建立检验检疫风险自控体系,有效防控进境粮谷携带的病菌和杂草。同时建议在培训基础上对进境粮谷的运输、接卸、生产加工从业人员进行岗位资质管理,岗位培训持续开展,确保进境粮谷安全运输、安全生产。
强化企业监管。重点监管进口粮的调运、储存、生产加工及下脚料的处理情况,企业防疫措施的运行情况,同时建议企业在卸粮口、下脚料生成点、下脚料处理点等关键地点安装视频监控,防止进境粮谷的非法调运和下脚料的任意处理。
完善跨区域监管协作机制。加强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和指运地检验检疫机构的沟通交流,及时互相通报检验检疫相关情况及监管信息,入境口岸和指运地检验检疫部门建立健全有效的调离接收监管信息渠道。
加强部门间合作及信息沟通。定期与粮食、农业、环保等地方政府部门互通进境粮谷安全风险信息,加强合作,共同规范粮食市场,杜绝进境粮谷的任意买卖,加强外来有害生物监测,共同防控疫情,保护辖区内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