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冯立田:“种石得玉”的传说与现实

   2016-12-23 农民日报8790
核心提示:冯立田(左)和河北农大小麦专家李雁鸣在合作社粮食园区查看小麦苗情。本报记者李琭璐文/图在河北玉田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流传着
 

冯立田(左)和河北农大小麦专家李雁鸣在合作社粮食园区查看小麦苗情。
 
    本报记者李琭璐文/图
 
    在河北玉田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流传着一个“种石得玉”美丽传说。春秋时一个善良的青年叫阳伯雍,其无私助人的善良品质感动了神仙,送给他一斗石子,播种后收获了白璧——玉田县的地名就由此而来。
 
    冯立田,河北省玉田县陈家铺乡西冯家铺村农民,正带领着乡亲们以现代农业的方式进行着“种石得玉”的实践。他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是全县第一个装备和使用遥控植保飞机的种粮大户。
 
    做传统农民很辛苦,从耕地、播种、灌溉,到收割、储藏,劳累而枯燥。冯立田想改变这一切,让种庄稼变得轻松些。1989年他高中毕业,就借钱买了一辆拖拉机搞代耕,“谁家犁地,就收个十几块钱。”
 
    在老辈人看来,这太冒险了,借贷经营颠覆了他们的传统观念。但冯立田认为,用发展的观念可以耕耘出一个人的崭新命运,他开始思考整个种植过程的改革和创新。
 
    俗话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可是当地玉米成熟季节拖晚,种小麦往往来不及。冯立田四处打探信息,终于找到了一种叫农大“108”的玉米新品种,不但能在秋分前成熟,与冬小麦的种植正好接上茬,而且还抗倒伏,产量也高多了。冯立田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农业上要实现“种石得玉”,还要种下智慧、科技。于是他大胆成立自己的种子公司,向乡亲们推广优良品种。
 
    随着农民进城务工,许多土地闲置,冯立田的集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宣告成立,把土地流转过来。
 
    组织形式变了,劳动方式自然也不同以往。冯立田购置了大中型农业机械128台(套),组建了农机作业队、植保专业化服务队两个专业服务队,全面推行土壤深松、精量播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机械化收割等先进技术。他还建设了智能物联网控制中心和社会化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智能化管理和信息化服务。
 
    土地流转后形成的集约化经营优势明显,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更是突出:集强合作社粮食生产基地连续多年创全县小麦、玉米高产纪录;跟普通农户相比较,平均每亩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成本降低50-150元,农机服务费成本降低20-30元,标准化生产产量增加15-20%,订单种植产值增加150-400元;周边5万农户15万亩粮田受到辐射带动,小麦平均亩增产30-50公斤,玉米平均亩增产50-80公斤,年亩增收250元以上。
 
    “今儿天气好,可以用遥控植保机为庄稼喷洒农药了。”从赶着毛驴车往地里送水,到现代化的飞行器在蓝天碧野中翱翔,冯立田经历了一次飞跃。他种下的庄稼,终于结成了晶莹的“玉石”,他要把这珍贵的收获回馈给乡亲们,回馈给社会。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