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总畜牧师马爱国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有利于全面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有利于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有利于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题,明确提出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不断优化农业供给结构,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这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认真抓好落实。
优势特色产业,是以“特”制胜、“优”质凸显的产业。我理解,特色农业之“魂”是独特性。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发展特色农业,只有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特”且“优”起来。特色农业之“根”是自然禀赋。发展特色农业,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适宜的最佳生产区域,好的环境才能有好的产品。特色农业之“本”是农耕传承,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发展特色农业,要传承当地的农耕文明,打好文化牌、风俗牌,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据统计,以优势特色农产品为核心打造出来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产品,与普通农产品相比,有明显的市场需求和价格优势。比如无公害、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价格平均增长5%-30%,有机农产品价格甚至高出常规产品数倍。目前“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总数达到10.7万个,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公众消费者认知度也超过了80%。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特色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观方面看,一些地方对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优势特色产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对如何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等掌握应用得还不充分。客观方面看,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我国不少地区不是没有特色产业,而是这些产业比较分散,处于一种粗放、分散经营阶段。产业发展集中度低,产品质量和供应周期不稳定,影响了自身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特色产业背后的科技支撑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一些名优产品因良种工程及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完善,科技创新和技术储备不够,因品种混杂、品质退化、质量下降可能会失去特色和优势。一些特色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滞后、能力不足,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此外,当前我国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还没有充分建立起来,因市场信息不对等,金融保险政策支持不够,一些特色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容易挫伤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我们要坚持市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抓住机遇,积极作为,努力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重点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紧扣区域特色,找准优势特色产业的市场定位。发展特色农产品,要准确把握区域独特资源、生态条件和文化特点,找准区域特色和地方特色。在立足资源禀赋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面向中高端市场需求,重点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通过优势特色产业的集聚和提升,将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进一步优化各类生产要素的配置,提高特色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和产出效率,从而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二是加强品牌建设,增强优势特色产业的品牌效应。品牌化是人们对产品品质的认可,既连接着生产,又带动了消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要以品牌化为核心。当前重点是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同时结合特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推进品牌创建。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将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与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协调起来,引入现代要素改造传统特色产业,增强品牌效应。
三是拓宽产业链条,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的附加值。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要注重产业的延伸性,打造集生产、采收、流通、加工、品牌推广和终端销售等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全产业链条。当前重点是着眼于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补齐深加工短板,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与全产业加工链条配套相衔接,最大限度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优势,从而提高特色产品的附加值。
四是推进科技创新,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特色产业之“特”,很大程度上要靠科技创新来培植和完善。我们要依靠科技进步,稳定和增强特色产品的品质优势,挖掘特有属性,加强特色产业与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用科技成果来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五是强化宣传推广,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的公众认知度。随着老百姓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家越来越注重品质,越来越讲究品牌。然而,不少农业特色产品受流通渠道或宣传营销方面的制约,被淹没在普通产品当中,价值优势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怎么样让特色优势产品不仅品质好,还能卖得好,实现优质优价甚至溢价销售,就需要我们转变思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商,利用线上线下等各种渠道,多方位、多角度地强化宣传,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公众认知度和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