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端午节品赏端午联

   2017-05-16 中国食品网文/袁文良4830
核心提示:  5月30日,是农历五月初五,即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民间也称端阳节。端午节的时令风俗中,除家喻户晓的吃粽子、赛龙舟等外,
  5月30日,是农历五月初五,即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民间也称端阳节。端午节的时令风俗中,除家喻户晓的吃粽子、赛龙舟等外,过去还有帖午叶符的习俗,也就是指端午节人们在门上贴对联的活动。端午节贴对联虽然不如春节贴春联那么普遍和引人注目,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端午联作也不在少数,现在读来对我们进一步认识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也大有裨益,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名人轶事更是让人感到别样的情趣。

  在人们心目中,为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家家户户于端午节之日都要食粽子,于是有人创作一则短联:“九子粽;五彩丝”。此联虽仅有六字,但反映了端午节的两大风俗。据南朝梁的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幅描述节令的对联:“端午午时人赏午;立春春日客游春”。上联道出了民间过端午节的气氛,下联则描述了民间立春以后人们纷纷外出踏青寻春游春的情景。同时,上联中的三午对下联中的三春,可谓严丝合缝,自然流畅,读来的确是兴趣盎然。

  在民间,端午之日还有在门上悬艾草、插菖蒲的习俗,以辟邪攘毒。时至今日,流风遗韵,依然可闻。有文人对此以联概括:“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联语中形象地描绘地艾草在门上迎风招展、其状若旗的景象,反映出人们看待端午的观念。且数目对数目,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妥贴工稳。另有一联也反映了这一民俗:“保艾思君子;依蒲祝圣人”。该联用了两个比喻,一是将君子比作艾草,二是将圣人比作菖蒲。古时人们普遍认为端午节邪祟流行,便插菖蒲、悬艾草来辟邪祛祟。同时,人们联想到君子以浩然正气影响百姓,圣人以自身美德保养万民,虽与艾草菖蒲辟邪作用不同,但在正身佑民方面是一致的,因而联语中由物及人,由小及大,蕴意颇为幽远。

  据记载,擅长联对的明太祖朱元璋于一年端午节时赐宴群臣,正当众人推杯换盏之时,他出一则上联,让群臣来对。上联云:“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联中的端门北的端和午门南的午合在一起,恰巧为朝廷赐宴于端午中的端午,要想对出下联确有一定难度。此时,群臣中的沈应思索片刻,开口对道:“春榜先,秋榜后,科场取士在春秋”。在明代,春榜也叫甲榜,甲榜取进士;秋榜亦称乙榜,乙榜取举人。沈应的下联以春秋两榜对上联端午两门,同时春、秋合成春秋,与上联端、午合成端午相对应,可谓对答工巧,贴切自然,得到太祖的赞赏。

  另相传,古时有一陈姓才子,常与一李姓才子作对互娱。一年端午节,两人路过一湖畔,姓陈的才子见湖水中的太阳倒影,开口吟道:“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李姓才子也不甘示弱,脱口而出:“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两人不禁相视一笑。上联中巧嵌端午、清明、重阳三个节气名;下联巧嵌大寒、霜降、小雪三个节令名。以天寒对日暖,形象鲜明,意境优美,别有一番情趣。另说从前有一聪颖少年,才学过人。某年端午节前,该少年参加童子试,重阳节后又参加乡试,两次考试都顺利通过。于是,有人撰联以示庆贺,联云:“端午以前,犹是夫人自称曰;重阳而后,居然君子不以言”。乍看此联,难以理解。其实,该联是一则集句隐字联:上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季氏》的“夫人自称曰童子”,隐去了“童子”二字;下联的后半句则出自《论语卫灵公》的“君子不以言举人”,隐去了“举人”二字。这样,此联的寓意便跃然纸上,即端午前你还是童生,重阳节后便成了举人,联语贴切,可谓是独具匠心。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