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柜是截杀病菌的“防火墙”,如果这道“防火墙”形同虚设,病菌就有机可乘,就可能在餐具上“安营扎寨”
记者近一个月多次走访北京十余家大堂放置有消毒柜的餐厅发现,有些餐厅的消毒柜并未真正“消毒”,而是处于关闭状态,成了盛放餐具的“摆设”。主要问题有三:一是刚洗完的餐具放进消毒柜后不到两分钟就拿给顾客使用,没有开启消毒按键;二是勺与筷消毒情况不一;三是消毒柜虽然插着电源,但消毒程序并未启用,且消毒柜的使用情况不明示,消费者难辨别(10月30日《北京青年报》)。
俗话说,病从口入。餐厅各类餐具与消费者的口“亲密接触”,且进入餐厅吃饭的消费者数量大,来自各个地方,说不定有人身上携带有传染病病菌,消毒柜则是截杀病菌的“防火墙”,是消费者健康安全的屏障。如果这道“防火墙”未通电、未开启,或者消毒不全面、不规范、不达标,那么,“防火墙”就形同虚设,病菌就有机可乘,就可能在餐具上“安营扎寨”,给消费者健康带来隐患甚至是伤害。
餐具消毒是餐饮安全的关键一环,不容小视。餐饮经营者是餐具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守着餐饮安全的第一道关口。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其中第33条第(1)项规定,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应当洗净,保持清洁。法律对餐饮经营者确保餐具安全卫生既明确了原则性,也提出了具体要求,餐饮经营者必须增强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积极履行餐具消毒责任,建立并严格执行餐具消毒制度,提升餐具消毒质量,确保餐具干净卫生。当然,消费者也应增强维权意识,加强对餐具消毒情况的监督,如发现问题或异常,则应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反映,倒逼餐饮经营者恪守法律底线和诚信底线,洗净“锅碗瓢盆”。
监管部门必须依法打开餐厅消毒柜的“监管开关”,健全对餐具消毒的监管机制,加强巡查、督导,增强餐饮经营者的责任意识,规范消毒操作。对于消毒不达标、触碰法律底线的餐饮经营者,则应依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追究责任,让经营者付出必要的成本和代价,发挥惩戒和震慑功能。笔者以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不妨借鉴环保部门建立的与企业的环保设施联网、实时在线监测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的机制,探索建立餐厅消毒设施的联网监测机制或视频监督机制,从而实现对消毒设施的全天候监督,实现监管的智能化,提升监管的覆盖率、效率和质量。只有“监管开关”处于开启状态,只有监管通上高压电,才能夯实餐具安全的底线,才能让餐饮经营者规规矩矩经营,让消费者放心、满意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