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一碗鸡汤制造的同龄人恐慌,反映了怎样的消费焦虑?

   2018-04-11 搜狐11100
核心提示:不知你最近有没有看到这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之所以能被刷屏,起由是文章作者

不知你最近有没有看到这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之所以能被刷屏,起由是文章作者将一位80后女生,也就是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在美团收购摩拜中套现15亿的所谓成功典范为药引,为当代年轻人熬制了一碗看似浓郁大补的“励志鸡汤”。然而,结果却引起以大V韩寒为首的一片讨伐之声。

因为这篇以一个赚到大钱的个例为成功典范,来“鞭策”年轻人们在生活的洪流里朝着一个方向奋力前进的手段,无非是用一种片面的成功学目标在靠贩卖焦虑来赚取热度和流量,同时,它对本可以自如和享受的生活制造了一些不必要的恐慌。创业暴富可以是人生追求,平稳安逸本就无可厚非。为热度和流量来熬制一些没有营养的、甚至喝了反而让人增加健康负担的伪鸡汤在很多自媒体中渐成常态。

那些被赚流量和误伤的大佬们

像那样一篇伪鸡汤的“励志热文”,其轻而易举掀起的某个引发流量的话题,也许会错误引导很多正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甚至是米字路口的普通个体。这种披着热度外衣的伪鸡汤着实应该被打假,如此贩卖焦虑的观点我们不信尚且就可以了,可生活中为赚流量而炒出热度的事件还不止一碗精神鸡汤,那些热度事件往往让一些行业里的大佬们被误伤……

说起被误伤的“大佬”,首当其冲就是前一阵备受“致癌风波”影响的咖啡巨头星巴克了。起因是源于外媒报道,在3月28日的一项裁决中,因星巴克产品中含有高含量的丙烯酰胺——一种有毒的致癌化学物质,被美国法院要求在产品上加贴"致癌"警告标签。事情还未有定论,我国的某自媒体就开始大肆歪曲鼓吹“星巴克咖啡致癌”话题,一时间,关于"咖啡致癌"的说法甚嚣尘上。

业内专业人士和媒体后续纷纷发声辟谣,营养师顾中一就说:“丙烯酰胺算是一种‘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没有问题,问题在于首先食物中含有丙烯酰胺要达到致癌剂量才会考虑这个风险。”若说咖啡中丙烯酰胺要达到致癌风险剂量的话,引用咖啡行业知名公众号咖门的算法,那每天至少要喝288杯咖啡才行……毕竟“一切避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因为喝咖啡时还要加很多水,可见一杯咖啡里的丙烯酰胺甚至比一盘家常炒菜里的含量还要少!所以结论是喝咖啡不会因为丙烯酰胺有致癌风险。因此当下对一个热点事件重流量、轻内容的传播已经成了新媒体时代诸多媒体平台的“通病”,只要能吸引关注度,不查证就妄加揣测捏造事实的行为就相当普遍了。

在中国,食品谣言一直是谣传的“重灾区”。回想在不久前的3·15晚会上,被着重打假澄清的领域就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行业了,今年的3·15晚会,食品类曝光在4个消费预警中就独占3席。

为贩卖大牌的热度而“傍名牌”的山寨现象层出不穷,如你买的康师傅也许是康帅傅,又可能是牛师傅;想喝“娃哈哈”,买到的却是“娃恰恰”;想吃“奥利奥”,拿到的却是“奥利粤”……多款知名食品饮料品牌难逃被“山寨”,今年的3·15晚会还对此做了专题报道。由此可见,山寨作为食品饮料行业的“鬼怪”力量,已经让央视都不得不重拳出击了。

央视3·15晚会关注山寨饮料

当然,在品牌的合法权益和品牌形象被无情地侵害时,如康师傅、娃哈哈等行业大佬们也从未放弃自身的维权之路。最近,合肥高新区法院发布了2017年度“十大知识产权案件”,集中涉及著作权、商标权等典型知识产权纠纷,其中就包括山寨方便面侵权案件。

案件的由来是这样的——

康师傅方便面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在市场调研中发现,安徽猛牛食品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生产、销售、许诺销售的方便面产品,从外包装设计来看,几乎与康师傅方便面一模一样。公司认为,该仿冒产品的包装设计,侵害了自己的著作权,并对市场声誉和企业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于是向法院提起诉讼。

在这些“山寨食品”以低廉的价格优势肆虐在偏远或农村地区时,它不仅践踏着“正品”的品牌形象和权益,更是用其伪劣不达标的产品质量损害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市场信任。所以,康师傅面对安徽猛牛食品有限公司的侵权山寨行为,义无反顾举起了法律武器,最终,也迎来了属于正义的胜利。据法院消息,案件经一审调解,安徽猛牛食品有限公司确认停止侵权行为,并向康师傅公司赔偿相关经济损失。

这无疑是一个让人欣慰的信号。企业用法律武器来打击山寨货的行为不仅让自身和消费者权益得到公正的维护,也让整个行业市场在良性竞争中不断优化。康师傅积极维权的行为不但在一定意义上鼓舞了企业们对法律的信任和对权益维护的信心,同时也打击震慑到市场中那些无视产权的“山寨品牌”。

当热度谣言绑架食安,还从朋友圈找真相?

当前的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和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速度惊人,假新闻、谣言和充满炒作气息的文章空间泛滥。2017年,“Fake News(假新闻)”成为柯林斯词典的年度词汇,也入围了日本一年一度的“新语•流行语大奖”。

那些肆虐一时的谣言往往是经不起推敲的,可为什么那些经不起推敲的谣言还是在被辟谣之前产生了刷屏效应呢?究其原因,首先是不负责任的自媒体抓住某个热点将“信息不对称”放大到极致,进行选择性的鼓吹和传播;再配合情绪化煽动,从而战胜真相;最后是利用趋利性和优越感,吸引利益相关人群自发性病毒式传播。

这类造谣套路和伎俩在社交媒体上屡见不鲜,也是整个食品行业的痛点。可怕的是,食品谣言容易引发多米诺骨牌式的恐慌,因为有知识盲区,人们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选择食物。这对食品行业的良性发展形成了一定制约。以方便面行业为例,这几年方便面行业所遭遇的晦暗时光便与谣言脱不了干系。尽管,国家权威部门在去年正式辟谣,但是谣言所造成的损失在短时期内已经很难逆转。

当谣言绑架了食品安全,制造了“安全欺诈”,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损害了行业的发展,甚至还会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声誉造成重创。如英国媒体曾炒作的中国“塑料大米”事件。2016年底,尼日利亚官方公布的事件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大米并非塑料所制,因为生产塑料颗粒的成本反而比大米高,造假显然不符合常理。然而,谣言虽被澄清了,但是对我国的国际形象还是产生了负面影响。

谣言凶猛,不请自来。无论一碗油腻的精神毒鸡汤,还是一件伪食品安全的热点事件,都会在这个时代某个稀松平常的日子里突然汹涌过来将人们刷屏洗脑。那面对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层出不穷的谣言,我们又该如何练就一双慧眼呢?这就不妨参考美国普渡大学食品工程博士、知名科普作家云无心的这句忠告——“耐心等待专业人士的权威解读,此类新闻往往会由重大的科学机构、重要的权威媒体发布,随之会有大量的专业人士进行解读,而不会只出现在朋友圈。”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