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8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内外多位知名专家齐聚,为中国食品产业健康转型提供“中国方案”。4月25日,喜茶宣布获得4亿元B轮融资引发关注,摆脱同质化问题,深耕品牌价值是未来发展关键。4月24日,江苏淮安杨女士在冰棍中吃出老鼠尾巴,超市仅愿赔偿一千元,舆论呼吁赋予消费者精神赔偿权。
2018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召开 中国食安迈向风险预防
4月19日到20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共同主办的“2018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在北京举行。在两天的会议当中,国内外多位知名专家分享其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趋势解析。此次大会聚集全球智库,为中国食品产业健康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舆论关注:食品安全管理走向风险预防和消费者教育
会议进程、参会人员主题演讲、相关单位获奖等引发各界媒体关注。媒体重点指出,中国的食品安全从2008年到2018年,经历了凤凰涅槃式的十年磨砺与成长,实现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我国陆续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国民营养计划、国家食品安全规划等国家政策,为中国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引领和方向,为全球食品安全与健康提供了“中国方案”。
人民网舆情频道发布文章《开启中国食品工业“安全”与“健康”并行的新征程》,文章引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的话指出,在中国食品科技界的共同参与下,国家风险评估、风险交流体系形成有效的科学积累,舆情环境逐渐向好。它使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管理从十年前的危机应对,走向现在的风险预防和消费者教育,从而更加主动、从容。中国经济网则为此次会议开设专题报道,全面报道了2018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进程。
舆情点评:食品安全指数提升获肯定 传播方式颇具亮点
2018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除了聚焦中国食品安全外,还重点关注了食品真实性评价与溯源技术、营养与健康的创新研究、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与风险交流、国际食品检测方法体系与中国对接、网络餐饮的安全与健康发展、以科学的力量推动食品工业快速转型等热点,试图为行业发展新问题带来新思路,同时也不断对外传达着中国十年来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进步,以及舆情环境的改善。
从传播方式和效果来看,中央媒体、地方重点新闻媒体、行业媒体以及“两微一端”等各渠道形成矩阵传播,提升了会议话题热度,有效实现了食品安全健康知识的传播。尤其是首次尝试VR全景新闻运用、直播回放等形式的应用,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使传播内容更具感染力。
“喜茶”获得新一轮的融资 茶饮市场或迎春天
4月25日,根据《广州日报》报道,喜茶宣布获得4亿元B轮融资,投资方为美团点评旗下的产业基金龙珠资本。这是继2016年获得IDG资本和何伯权的1亿融资后,喜茶再次引入新的投资者。随着本次融资消息的公布,喜茶向外界透露了两个业务发展的方向,一是海外扩张,二是线上外卖。喜茶正试图摆脱传统茶饮的经营模式,通过数据化进行经营,极力为自身贴上互联网标签。
舆论观点:茶饮点同质化严重 差异化竞争是关键
喜茶是近几年具有代表性的“网红”奶茶店,喜茶获得美团旗下产业基金龙珠资本的投资引起了媒体的集体“狂欢”。部分媒体看好喜茶的发展前景。时代财经网指出,传统茶饮的到店模式在逐渐被淘汰,喜茶借鉴美团的互联网运营经验,能谋求更多线上空间。同时引用喜茶品牌负责人肖淑琴的回答:“公司目前在布局小程序等互联网技术,都是为了增加消费的便利性。此前喜茶还与美团进行了无人车外卖的跨界合作尝试。”但也有媒体认为,茶饮店同质化现象严重,拥有独特的品牌价值以及文化的根植,才是真正具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广州日报》指出,随着喜茶门店的增多,广州“喜茶排队热”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新生代消费者更注重社交功能,更热衷于追捧热点,用户忠诚度非常低,茶饮店较难形成用户黏性。
网民回忆喜茶排队的“盛景”,评论集中在“有点贵”“排队太久”。部分网民对“炒作”的营销方式表示了不满,但也有观点认为如果喜茶能够提高消费体验感,未来发展也十分可期。
舆论点评:确立发展战略 打捞舆论有益建议
喜茶背靠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根据中信证券的数据预测,中式茶饮的潜在规模在400亿元至500亿元的范围,这引起了投资者对于整个行业的高度关注,喜茶被选中是市场对其地位的认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奶茶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从茶叶、牛奶的来源到包装和服务,喜茶通过不断地创新,力图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喜茶与美团的结合,加速了喜茶与互联网的结合,喜茶正在逐步树立行业模式创新领跑者的形象。
喜茶获得融资实现了良好开局。但值得注意的是,餐饮发展的立足点是消费者需求。众多网民对喜茶的口味和体验感做出了评价,喜茶应明确自身发展战略,积极打捞和吸纳有益建议,不断提高消费者体验感,赢得消费者认可,真正建立起自身的品牌势能。
“吃出老鼠仅可获赔一千”引不满 媒体倡议赋予精神损害赔偿权
4月24日,江苏淮安的杨女士在一支冰棍中吃出了老鼠,商家答应赔偿一两千元。杨女士对于商家的回应并不满意,随后向食药监部门进行了举报和投诉,要求商家赔偿5万元。《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1000元的,为1000元。”根据法律规定,杨女士在事件中能够获得的最高赔款只能为1000元。
舆论观点:媒体倡议消费者应享有精神损害赔偿权
新闻被报道后,引起广泛议论。部分网民认为,1000元的赔款金额并不合理,最高额度的限定是对不法商家的纵容。同时也有网民认为,有关部门在事前的监管不到位,未能有效杜绝此类食品卫生事件的发生也是重要原因。更多的网民则是通过微博评论等方式对事件表示出极大的愤慨,对商家行为表示不满。
部分媒体则提出了精神损害赔偿权等。如《北京青年报》报道称,兜底赔偿的规定原本对消费者很有利,解决了价格低廉商品索赔金额过低的尴尬。但是不应忽略现实环境的极端复杂多变,消费者遭遇类似的极端事件并不鲜见,其受到的精神损害不能忽视,相关部门有必要予以重视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如凡是遭遇类似侵害的,除十倍赔偿且不低于1000元的赔偿外,不妨赋予消费者一定金额的精神损害索赔权。
舆论点评:凝聚舆论共识施压无良企业
事件的发生后,引起了广泛的舆论关注,新华网、光明网等国内知名主流媒体迅速转载,网民讨论激烈。舆论迅速发酵的主要原因为:第一,食品安全问题触碰舆论痛点;第二,事件具有较强的心理接近性,因为它很有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第三,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关部门给出的方案与大部分的心理预期不符,促使民众情绪激化。
消费者索赔虽然有相关法律保障,但兜底赔偿方式忽略了现实情况,1000元的违法成本过低,难免引发民众不满。媒体倡议的赋予消费者一定金额的精神损害索赔权不失为一种良方。此外,社会也应形成舆论共识,对于罔顾食品安全的企业,应“人人喊打”,抵制无良企业和产品,让其今后无立足之位,从而倒逼企业自觉提升安全和诚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