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紫珍满目颂长风武台镇“葡萄沟”凤凰涅槃扶贫工作纪实

   2018-07-18 中国食品网10160
核心提示:  曾今,这是一片备受过荒凉与贫瘠的土地,是一个承载了落寞与贫穷的山沟。如今,这里点亮了脱贫致富的明灯;这里盛开了父老乡
  曾今,这是一片备受过荒凉与贫瘠的土地,是一个承载了落寞与贫穷的山沟。如今,这里点亮了脱贫致富的明灯;这里盛开了父老乡亲的笑脸;这里见证了扶贫为民的情怀;“葡萄沟”正经历着一场悄无声息的涅槃重生。
 
  1983年,一棵莱阳巨峰葡萄苗扎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沟,微风中摇曳着幸福的希望。但发展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阻力重重。群众不了解,干部来科普;群众不认可,党员来示范;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慢慢的便有了葡萄架下的郁郁葱葱,更有了扶贫圆梦,不落一人不落一户的探索创新。
 
  从大田到大棚   扶贫星火燎原变沧桑
 
  从第一批葡萄苗圃的落地,到现如今的万亩葡萄基地,“葡萄沟”经历了30年的蛰伏发展。2013年,第一批上级扶贫资金168万元为“葡萄沟”带来了新的生机。11条硬化的生产路,200亩葡萄新品种,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微灌设施的建设,处处彰显着星火燎原的姿态。结合扶贫综合开发,镇党委政府以奖代补,积极鼓励引导大棚葡萄种植。南武沟村“两委”干部率先垂范,坚持党员带头,能人示范,大棚葡萄提前了1个月上市,每亩收入比大田葡萄提高了近2倍。老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自觉开始推广葡萄大棚种植,实现了葡萄种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大田到大棚的蜕变。如今,“葡萄沟”葡萄种植面积1万余亩,其中大棚葡萄600多亩,平均亩产量2500公斤,总价值1亿多元。90%的农户靠种植葡萄发家致富,30%的农户建起了钢结构大棚,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万元,成为百姓口中远近闻名的“葡萄沟”“富裕沟”。

  区域融合发展   扶贫提档升级助圆梦
 
  “葡萄沟、葡萄沟,一路连着5条沟。”百姓语言形象的定位了“葡萄沟”的区域融合发展布局。武沟、水沟、东武沟、西武沟、南武沟5个村孕育了“葡萄沟”,而“葡萄沟”融合发展的态势也带动了村级发展和群众致富。为真正打造“葡萄绿色沟域经济产业带”,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整合各级扶贫资金146万元,推进“葡萄沟”温室大棚项目建设,项目占地200亩,建设8个温室大棚、200米葡萄文化走廊,300立方米的沼液储存池,铺设管道1300米。项目建成后通过承包租赁、折股量化等形式纳入合作社统一运营,项目收益70%助力贫困户增收,30%作为村集体收益,带动了南武沟、水沟村等1个省级重点贫困村和4个插花村92户163人贫困户受益,人均年增收500元以上。结合生态农场建设,探索种养结合新模式,为贫困户节约生产资料的同时,推广无公害葡萄种植技术,解决了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二次就业,在脱贫致富的大潮中,走出了一条摘着葡萄奔小康,治穷致富、稳农富农、扶贫圆梦的新路子。
 
  新旧动能转换   一产接二连三话未来
 
  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为我们明确了今后努力方向。一场葡萄产业的动能转换正在“葡萄沟”拉开序幕。在精准扶贫的政策扶持下,充分把握“生态农业”“品牌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的优势与机遇,坚持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差异化竞争战略。构建以现代化高效葡萄种植为主,现代仓储物流业、商贸旅游业为辅的现代产业体系。在转换品种上下功夫,发展大棚1200亩,改良品种3000亩,引进耐储存、口感佳的优质品种,实现从量产到精产的转变,提高“葡萄沟”品牌溢价能力。在转换技术上下功夫,探索无土栽培嫁接技术,推广无公害绿色葡萄种植技术,充分利用生态农场生物有机肥料代替无机肥,实现水肥一体化建设。在转换销路上下功夫,探索推广“种植户+合作社+基地+电商”经营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在苗圃、葡萄销售上,推进电商贸易。在转换发展模式上下功夫,深入开发葡萄文化,探索采摘体验、旅游观光、葡萄酿酒、产销加工的新路子,预计到2020年“葡萄沟”区域经济产值翻一番,人均可支配收入3.5万元,村民携手奔小康。
 
  扶贫惠民圆富梦,紫珍满目颂长风。“葡萄沟”正秉承着绿色农业融合发展的“秘籍”,收获着生态文明群众富裕的“硕果”,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树立起一面崭新的旗帜!
 
  (平邑县武台镇党委委员 郑坤)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