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赛迪智库: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存在的四大问题

   2019-03-28 中国食品网赛迪智库消费品工业研究所 王旭 代晓霞10910
核心提示:  赛迪智库消费品工业研究所 王旭 代晓霞  2018年9月发生的高铁列车盒饭霉变事件,引起国务院督查组的高度关注,问题直逼食
  2018年9月发生的高铁列车盒饭霉变事件,引起国务院督查组的高度关注,问题直逼食品流通和监管环节,而物流始终是影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严重不足,易腐食品冷链运输率低,相关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引起消费者热议,冷链物流落后引发的食品质量安全威胁亟需重视。赛迪智库消费品工业研究所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食品冷链物流行业存在的四点突出问题。
 
  一、冷链物流企业营收能力低及冷库建设成本高,是制约冷链运输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一方面,我国冷链物流企业营收能力低。与加拿大等国统一建立国家冷链物流运输走廊的方式不同,我国在冷链运输上多依赖物流企业或需求企业自建。目前,我国道路运输成本较高,大中型城市对物流车辆限制较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郑州-上海”等10条企业运输专线的统计结果显示,2015-2016年货运规模同比增了8.0%,同期企业营收总额同比却下降了3.3%,营收能力不足致使相关物流企业无法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冷库建设运营成本高。根据2017中国冷库产业大会数据,目前万吨级冷库的建设成本约4210万元,年运行成本约1404万元,冷库短缺地区的企业普遍缺乏自建冷库的资金实力。
 
  二、冷链物流技术研发和应用落后,冷链设施供给能力不足。一是技术创新基础薄弱。以果蔬保鲜为例,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庞大,2014年以来的申请量占到同期全球总量的1/3以上,但成果转化率低、影响力弱,向外申请专利仅为2.9%,全球保鲜专利申请竞争力前20强中没有中国申请人,排名较靠前的中国申请人集中在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等高校或科研院所,企业申请专利数量很少,产业升级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二是应用设施类型落后。现有冷库大多是以冷冻和仓储为目的建成,设备老旧、温区比例严重失衡,-25至-18℃温区冷库占比达71.8%,装配式立体化冷库不足20%。另一方面,对标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对易腐食品实行冷链全程温度信息化管理,我国在运的部分老旧冷藏车型没有配备温度检测装置,无法对其实际运输过程进行追溯。
 
  三、未形成强有力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和管控规范,需求市场不旺。一是标准的系统性和约束力亟待提高。对标美国《冷链物流指标》对不同食品包装、冷藏温度、操作规范等作出具体规定并强制执行的制度,我国现行相关国标、行标、地标达200余项,交叉重复较为严重,且大多是推荐性质,迄今未形成强有力的标准体系。二是标准对中间环节的管控不足。主要集中在储运环节,缺乏对预冷等“最先一公里”、配送零售等“最后一公里”、批发交易等中间环节的标准化管控,注重将厢体温湿度作为核查指标,对中心温度等食品关键限值管控不足。在服务规范体系方面,对冷藏车司机等物流链主体人员的标准化操作管控不足。三是分类指导的科学性不强,由于原料性质和加工方式,各类食品对物流包材、环境温湿度等要求不同,目前在国家标准层面针对不同类别食品的标准较少,参数设定宽泛,无法对温控进行严格量化评价。
 
  四、对运输环节及车辆的有效监管不足。一是运输车辆的控温性能参差不齐,9.3万台公路冷藏车中企业自有车辆占到41.6%,部分易腐食品实际使用的是未经资质认证的社会车辆或二手冷藏柜改装车辆运输,有些甚至没有制冷设备,从而为产品质量安全埋下隐患。二是温控断点现象突出,在农贸市场、交易中心等大型中转场所,配套设施和人员控温意识不足,导致产品间断性脱离温控环境。三是冷链变“冷端”问题频发,部分企业为减少油耗节约成本,在车辆运输过程中关闭冷机,使冷链全程仅存头尾两端,这些问题被频频曝光,但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