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防风险 强监管 深入推进质量兴农

   2019-11-06 农民日报3780
  编者按
 
  质量兴农是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必由之路,也是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深入推进质量兴农的重要内容,也是最基本的底线。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11月2日,2019年质量兴农高峰论坛在江苏徐州举办。与会领导、专家围绕质量兴农政策的导向、科技的支撑、市场机制和全产业链发展等前沿话题作专题报告;各省代表立足各自工作特色,交流质量兴农的典型经验,探讨质量兴农发展的新路径。本期我们选登部分精彩发言与您分享。
 
  “四个坚持”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 农业农村部原党组成员 原中央纪委驻农业部纪检组组长 宋建朝
 
  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保障好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应重点从四方面努力:
 
  坚持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标准制修订,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朝着绿色、优质和营养健康方向努力,抓紧构建一套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体系。深入推进按标准生产,创建一批标准化集成示范基地。推进农药兽药化肥等减量使用,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提升绿色生产水平。
 
  坚持实施全程监管。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落实抽样“双随机”要求,及时发现问题隐患。实施靶向监管,开展专项治理,严打违法违规行为。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深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推进追溯体系建设。加快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强化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和社会共治格局。
 
  坚持培育提升农业品牌。传承弘扬农耕文化,发展特色优质产业,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绿色优质农产品。开展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树立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力的农产品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
 
  坚持强化科技创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支撑,研发快捷精准的快速检测技术和设备,增强监测预警能力。强化风险评估工作,提高风险评估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开展质量导向型科技创新行动,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装备水平,推进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发展。
 
  茶叶质量安全和茶叶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 陈宗懋
 
  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发展迅速,茶园面积和产量均位列世界第一位,茶农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高8.2%,茶产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90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381亿元,优势产区也更加集中。
 
  在迅速发展的同时,茶产业也存在数量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质量安全隐患犹存、综合效益还不高、生产经营模式也需改善等问题。当前最重要的是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水平,这既关系着消费者的饮食安全,也是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进一步提高茶叶的质量安全水平,应该进一步限制化学农药的用量,降低农药残留;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生态茶园,减少化肥用量;合理选择茶叶用药类型,不宜使用水溶性农药;农药残留标准应该根据茶汤而非干茶来设定;改进茶产业的燃料,减少使用煤或柴火,改为用电或油,降低蒽醌污染;防止包装纸箱带来的蒽醌、八氯二丙醚等污染。
 
  从全产业链来看,应该大力推行茶产业全程清洁化,从土壤环境到种植加工,再到包装储运都应按照清洁化标准;实现茶产业无害化管理,病虫害防控方面推行绿色防治,提高茶园生产环境质量。
 
  聚焦高原特色农产品 打造绿色食品牌
 
  云南农业大学校长 盛军
 
  绿色是云南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发展底色。近年来,云南省提出大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品牌,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关键要从源头上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普洱茶是云南最具特色的产品,位列2018年中国区域品牌茶叶十大榜的榜首,品牌价值达64亿元。云南省在2009年对全市138万亩茶园进行生态改造,建成了共生的、绿色的、有效益的茶园,从源头保证了普洱茶产品的品质。有些茶农砍掉了80%的茶树,不用化肥、农药,就是为了恢复生态茶园的生物多样性。虽然减少了面积,但茶叶的价格却增加了十倍,改造后茶园的茶叶可以卖到300-500元钱/公斤。目前,云南共有300多万亩茶园进行了生态改造。
 
  云南的发展出路在山,森林就是一个工厂,生物多样性丰富。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团队将生物多样性的技术用在开发林下有机种植上,包括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林下紫丹参种植技术、林下石斛等繁育技术,为打造“森林农场”、开发“森林农品”、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技术支撑。这些产品在绿色生态的哺育下、在负氧离子的养育下,具有优秀的高原品质。
 
  科技创新助力打造绿色食品品牌。2015年我们建立了国内第一家农业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大数据中心的一个板块是生物资源的数据化,我们解析了世界上的16种药用药材,公布了基因组,这16种数据占到世界药用基因组的80%以上。
 
  今年我们建立了世界首个茶叶基因大数据库,给云南的数字农业尤其是生物大数据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开展了万种蘑菇基因组计划,将在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当中形成新的食品资源、新的保健品资源和新的药用资源。
 
  聚焦国民营养与健康 创新发展海洋食品产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朱蓓薇
 
  人类生命的不同阶段对食物的需求是不同的,不合理的膳食结构极大威胁着人类健康。营养健康成为国际共识,我国正积极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消费者的理念也从追求吃饱向吃好、吃得营养和健康转变。
 
  海洋被誉为“蓝色粮仓”,海洋食品肩负着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使命。海洋生物可以提供优质的蛋白质、多肽、油脂、多糖和生理活性物质等,高压、高盐、缺氧的极端生长环境,也造就了海洋生物的独特优势。
 
  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海洋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加工转化率较低,而且以初级产品为主,技术装备较缺乏,安全上也存在一定隐患。发展海洋食品产业,需要政府引导、科技主导、产业创新。在产业创新方面,除了要对传统食品和功能食品进行创新,营养食品的个性化也是一个未来发展的方向。发展特膳食品需要建立不同人群的营养模型,研究个性化的代谢规律,建立营养库。
 
  在发展食品工业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装备水平,做到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把控好食品原料加工和流通的各方面安全,为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健康负责。
 
  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原校长 柯炳生
 
  吃饭问题是治国理政头等大事,这个问题至少包括五个层次: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和吃得愉悦。其中,吃得饱是数量问题,吃得好是质量问题,吃得安全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保障充足的农产品数量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提高农产品产量方面取得巨大成绩,做到了总体保障可靠。但是,如何以越来越少的土地和水资源、越来越贵的劳动力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是一项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做到“两藏”,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注重业态创新、政策创新、组织创新和科技创新。
 
  农产品质量问题十分复杂,市场竞争本质上是质量竞争、品牌竞争。优质、品牌农产品的生产要基于农业做大做强,只有形成一定规模才有做优的可能。这方面,既需要科技的支撑,也要找准优势。比如陕西洛川,基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将苹果产业做大做强,优质的苹果始终受到市场青睐。农业品牌的打造过程中需要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同时还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整体上看,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越来越高,但消费者对安全放心农产品的期待值也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高度分散,市场上的产品来源复杂,建立可追溯体系较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需要生产者、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新闻媒体等各方共同努力。生产是源头,既要引导生产者“有良心”,也要通过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加大法治力度而让生产者“有畏惧心”;科研机构应致力于研发精准、快速、廉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检测手段;新闻媒体应该发挥社会担当精神,在新闻报道中,既要敢于揭露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也要坚持认真严谨的态度,避免误报和误导。
 
  科技提升农产品产后实力 促进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 王凤忠
 
  从田间到餐桌,农产品的产后是连接产前、产中和流通、消费的重要环节。产后保鲜、加工新技术能够提升食物品质和消费满足感。产后科技创新能够促进三产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据统计,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的农产品产后主营业务收入达22万亿元。同时,深加工程度逐渐升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稳定并保持向好。
 
  但随着我国农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农产品的产后还存在科技支撑不足、一二三产融合不够、乡村特色优势产业不强、产后过程存在较多的废弃物排放等问题。质量安全问题仍需长期关注,目前,我国尚处于以“质量安全被动应付”为主的初级控制阶段,迫切需要建设质量安全科技保障体系,实现质量安全主动保障。
 
  对此,应大力推广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增强技术的多元化集成和原始创新;深度开发农产品的资源产后综合利用;发展先进的装备研发和制造技术;加快实施节能、降耗、低碳的农产品绿色制造技术;重点关注食物营养与健康科学的结合。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趋向创新驱动化,零售趋向物流化和网络化,消费需求趋向方便、个性和营养化,这些都对加工科技提出了新要求。
 
  智能监控、主动保障将成为质量安全新标向。未来我国农产品产后发展将向生鲜农产品全程冷链、农产品梯次加工综合利用、智能装备自主制造及营养健康个性化食物定制等方向发展。
 
  新技术引领智慧农产品产后发展,全面进入工业4.0阶段。高光谱、超声波、电子鼻、人工视觉、X射线等物理无损快速检测技术将不断应用于农产品产后,提高产后效率,促进绿色发展。
 
  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建设 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 副厅长 朱新华
 
  近年来,江苏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坚持产管并举,不断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经农业农村部批复,江苏省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建设。目前,全省共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14家,省级安全县21家。省级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8%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向好。
 
  高标准严要求,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整省推进。健全完善农业绿色生产体系、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以及覆盖所有生产经营主体的监管体系。着力打造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示范区。
 
  调结构提质量,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发展。把农业提质增效工程放在推进乡村振兴十项工程的首位,将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纳入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发展监测考核指标体系。
 
  建平台抓落实,深化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正式上线4个月以来,入网生产经营主体增加到5300余家,累计打印追溯标签236万余张,实现了省、市、县追溯系统数据互联。
 
  强基础促监管,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夯实基层定监管人员、定监管对象、定监管任务、年终业绩考核的“三定一考核”网格化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省市县乡镇四级检测+第三方检测+生产主体内部检测”的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监测能力。
 
  抓创建压责任,努力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推动落实政府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生产者主体责任。引导所有农业主产县加入创建行列,鼓励设区市整市创建。今年新增省级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16家,预计到2020年可实现80%以上的农业县(市、区)建成国家或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目标。
 
  建体系 强管控 重应用 以标准化生产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 副厅长 孙飞翔
 
  近年来,浙江坚持绿色生态导向,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实施特色农产品风险管控、一村一品行动,全面推进标准转化应用。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基础,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为主体,团体标准相配套的产品体系。
 
  以建体系为基础,全面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工作体系,出台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对省级地方标准立项工作规范。强化技术支撑体系,推动建立“三农”领域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完善产业体系,围绕浙江省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重点推动绿色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标准制修订。
 
  以强管控为支点,全力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锁定管控风险,针对风险隐患较高的特色农产品,创新开展质量安全一村一品行动。完善管控标准,制定了一个产业标本、一张模式图、一套讲解光盘、一本操作手册和一个示范园图的特色品种推广标准。强化管控措施,通过物联网数字化技术,科学在线高效施用农药。提炼绿色防控技术,推动落实特色农产品各环节的标准化生产和风险隐患管控措施。
 
  以重应用为支点,全面引领高科技农业发展。提升主体意识,将标准化列入农民素质教育、阳光工程等培训的主要内容。创新标准转化,将标准生产文本集成转化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图和明白纸,并张贴上墙。强化示范引领,推动生态茶园、精品果园、放心菜园、特色菌园、道地药园和美丽牧场、水产健康养殖场创建及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
 
  “一品一码”质量追溯 大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 副厅长 王智桢
 
  福建省努力构建了“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对同一批次的产品,按照统一的追溯编码规则,作为唯一识别追溯码,让生产者展示形象,让消费者了解真相,让监管者掌握动向。
 
  注重顶层设计,高位部署启动。颁布《福建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出台《福建省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做到有例可援、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注重技术支撑,全面宣传发动。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全省举办培训班1100多场次,培训生产主体6.5万多人次。升级省级监管信息平台,组建技术服务团队为生产主体提供全天候、全覆盖技术服务。
 
  注重全程协同,着力上下推动。推动1.3万多家生产主体纳入追溯平台监管,做到应备案尽备案、应纳入尽纳入。抓好信息上传,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档案。全面实行源头赋码、一品一码、凭证销售,累计生成追溯凭证和追溯标签243万批次。
 
  注重沟通协调,强化部门联动。与市场监管等部门对接,联手推动业务工作,了解市场查验发现的未赋码生产主体名单,督促整改落实。解决标准规范统一、平台数据对接、赋码验码衔接等问题。明确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的具体类别品种实施办法、路径程序。
 
  注重制度建设,创新机制驱动。建立线上巡查、现场追查、调研抽查、执法检查、市场导查的五查制度。将“一品一码”履行情况纳入生产主体信用档案,实行多部门联合激励和惩戒。将“一品一码”工作作为全省农业农村部门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与单位个人评先评优挂钩。
 
  注重社会共治,引导公众互动。通过全媒体动员、全过程发布、全方位报道,宣传推广“一品一码”工作,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的良好氛围。
 
  以绿色发展为引领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党委委员 副厅长 邓贤贵
 
  近年来,江西省突出绿色生态的底色,大力推进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建设,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连续保持在98%以上,连续多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做好三篇文章。做好“产绿”文章,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6个、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1个,认证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和绿色有机产品面积达1695.34万亩,绿色有机农产品2475个。做好“护绿”文章,实施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向农业生产领域流动。做好“倡绿”文章,实施“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重点打造江西大米、鄱阳湖水产、赣南脐橙等品牌。
 
  落实三方责任。压实属地责任,层层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推动形成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尽职免责”的工作格局。落实监管责任,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席会议制度。抓实主体责任,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安全意识,引导企业诚信经营。
 
  筑牢三道防线。抓好源头治理防线,通过管住“药瓶子”、控住“肥袋子”、把住“料槽子”,坚决杜绝问题投入品进入生产环节。抓好过程监测防线,加大农产品领域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问题的监测力度。抓好产品追溯防线,建设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构建三大体系。构建监管工作体系,保证监管工作有责任、有岗位、有人员、有手段。强化检验检测体系,确立“乡速测、县定量、市监督、省预警”的检测分工机制。完善经费保障体系,2019年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经费达到8000万元,同时推动市、县两级按照“县不少于30万,区市不少于100万”的标准,全面保障了监管工作的开展。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