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31日6时讯(通讯员 朱琳)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斜斜地洒在金鹅村的农田上。一大早,村里71岁的贫困户江发祥已开始喂鸡、喂猪、喂兔子,老伴拄着拐杖不停在旁边帮着忙,夫妻俩忙得不亦乐乎。
“这几年托政策的福,我们的生活是一天比一天红火。”站在洁净的院坝上,江发祥美滋滋地说。
金鹅村位于重庆市巴南区界石镇,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村里有28户建卡贫困户。近年来,村里通过发展产业,不断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带领他们彻底走出贫困。
产业扶贫增强内生动力
江发祥的家是一楼一底的新楼房,大门外,一块写有“彩票公益金资助”的牌子十分醒目。“没有政府的帮扶,我们不可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原来,江发祥的妻子右腿残疾,不能下地干活,加上还要抚养一对儿女,家庭长期经济困难。2014年,村里将他们纳入建卡贫困户,当年,国家针对农村贫困残疾人“阳光安居工程”的帮扶项目便补贴他们2.5万元危房改造补助,让一家人从破旧危房搬进崭新的楼房。
但是,“输血”不如“造血”。镇村帮扶干部开始给江发祥送来鸡仔、鸭仔和猪仔,鼓励他们通过劳动实现产业脱贫,甚至,连今后的销路都设想好了。
江发祥被扶贫干部的真诚打动,带领一家人起早贪黑地干活儿。畜禽养大了,扶贫干部又帮忙联系亲友购买江发祥家的土货。经过大家不断努力,这个家庭的日子终于一天天好起来。
现在,女儿已经出嫁,儿子也参加了工作,江发祥的负担轻了,但他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精气神更足了。去年,他除了继续养鸡、养鸭、养猪,还开始养兔,如今兔子规模已达到60只。“2019年,我和老伴挣了2万多元。今年收入一定还会更多。”江发祥乐呵呵地说。
产业发展带来持续收入
“老板,我订购的藤藤菜办好没得?”“好了好了,马上给你装车。”这几日,金鹅村蔬菜种植大户朱娟特别忙,地里的60亩藤藤菜开始大上市,客户每天订单不断,需要十几个工人不停采收,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朱娟是个深谙蔬菜种植技巧的“土专家”。7年前,金鹅村联系到她,邀请她到金鹅村发展农业产业。
经过实地考察后,朱娟在金鹅村流转60亩土地,专注种植藤藤菜。由于品质好、产量高,朱娟的藤藤菜很快在市场上打出名气,产品每年供不应求。
朱娟的产业不仅为自己带来财富,也为金鹅村的村民带来收入。“每天工钱110元,老板还要包伙食。”55岁的村民李大姐种了一辈子地,从未想过自己老了还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她乐呵呵地告诉笔者,这几年自己除了每年有1000多元土地租金,还能在朱娟的蔬菜基地打工,感到十分满足。
同李大姐一样在蔬菜基地打工的村民还有十几人。在朱娟介绍,2019年,蔬菜基地实现销售70万元,收获颇丰。今年,基地聘请了16位村民打工,整个采收季,预计能为他们带来人平近2万的收入。
村委会介绍,金鹅村另外还有一个面积2000亩的萝卜种植基地,也让村民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实现了增收。
“量身打造”让贫困户变股东
“大家注意安全哟!”5月27日,数名工人正在金鹅村一栋高大的楼房前搬运建筑材料。楼房周围山水相连,绿树成荫。
“这是村里引进城市资本修建的农家乐,目前正在搞扩建。”村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村里打造了一个面积200余亩的农旅融合项目,种下大面积的李子、桃子等水果。老板希望在明年赏花季来之前,把农家乐提档升级,以接待来观光游玩的客人。
而说起这个农旅项目,金鹅村的贫困党员彭君模特别兴奋,他说,自己现在是股东,就盼着项目早日有收入,自己也能分红。
据介绍,这个农旅融合项目是村里为贫困户“量身打造”的扶贫产业,主要以村民土地入股的方式成立,51户入股村民中,28户建卡贫困户全部纳入。“有些老年贫困户已经失去了劳动能力,但他们是股东,一样可以分红。”
如今的金鹅村,绿树成荫,果树成林,预示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