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5日讯(记者 王蔚)9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发布消息表示,各地频传丰收喜讯。今年夏粮、早稻相继丰收,秋粮目前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有望高位增产,预计平均亩产提高近2公斤,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000亿斤的水平上。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面临了很大的挑战,年初新冠疫情肆虐,主汛期长江流域遭遇严重洪涝灾害,7上中旬东北西部出现夏伏旱,8月底9月初又出现历史罕见的3个台风接连影响东北地区,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在部分地区偏重发生,多发频发的灾害让粮食和农业生产面临多重挑战。面对这来之不易的丰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了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韩长赋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农时紧、农事急、灾情重,夺取农业丰收离不开人的努力。
多措并举 粮食农业双丰收
“今年对农业来说确实是个多灾之年,粮食生产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先后经历了多个关口。”韩长赋表示。春耕备耕时过“新冠肺炎疫情关”,南方水稻双抢时过“洪涝关”,东北秋收前过“台风关”,还过了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关”,在灾害多发重发频发的情况下,粮食和农业丰收实属不易。今年多灾之年粮食和农业能获得丰收,是多方力量同向发力的结果。
韩长赋介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提高早稻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统筹整合资金40多亿元支持早稻主产区恢复双季稻生产,在中央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保持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规模稳定,有效调动了地方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预计全年粮食面积比上年增加1000万亩左右。
据了解,今年特殊年份,灾情多发,我国在农业生产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特殊举措,环环紧扣,抓紧抓实抓细粮食生产。“特别是我国把今年粮食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产量作为指导性指标下达各省(区、市)政府,明确目标任务,压紧压实责任,这是多年没有的。”韩长赋表示。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农时紧、农事急、灾情重,夺取农业丰收离不开人的努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也是春耕备耕的大忙时节,广大农民群众响应号召,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及时下田施肥灭草、防病治虫、备种育秧、整地泡田、剪枝采茶,做到了疫情防控和春耕备耕两不误。在南方洪涝发生时,农民抢收早稻、抢时晾晒,抢排积水、抢插晚稻,及时改种补种,做到早稻应收尽收、晚稻应插尽插。在台风袭击东北后,农民群众创造性的改装收获机械,及时抢收倒伏作物。夺取粮食丰收也离不开科技贡献,农业农村部及时制定了30多个生产技术和防灾减灾指导意见,因季节、因灾情及时派出了40多个专家组,广大基层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战疫情、抗风雨,指导服务不误农时,帮助农民把关键技术落实到田。
粮食进口增加:大豆需求持续增长
今年粮食丰收,供给保障充分,在这种情况下,粮食价格出现了上涨和进口量的增加。面对这种现象,韩长赋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造成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人们对粮食安全高度关注,担心粮食价涨,供给紧张,这是可以理解的,说明吃饭问题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分量还是很重的。”
韩长赋认为,我国粮食安全有保障,今年我国粮食已实现“十六连丰”,粮食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特别是稻谷小麦两大口粮的库存可满足全国居民1年的消费需求。今年粮食生产形势不错,市场供给是充足的,价格总体上也是平稳的,保障14亿人口吃饭没有问题。
适度进口是我国的国情和资源禀赋决定的。对此,韩长赋介绍:“从粮食进口总量看,近些年我国粮食常年进口大致1亿吨,进口的大头是大豆,常年进口八九千万吨,占进口量的80%以上,主要是补充饲料和食用油。” 我国是大豆主产国,更是大豆第一消费大国,大豆进口量增加,主要是榨油和饲料用大豆消费快速增长拉动的。在我国,大豆生产的增长远低于消费的增速,需要进口来弥补国内缺口,这种格局在今后一个阶段将长期存在,也是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关于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价格上涨的现象,韩长赋认为这是正常的市场波动,近几年粮食生产成本连年上涨,而粮食价格却多年低迷,今年的上涨幅度并不大,属于恢复性上涨。韩长赋呼吁大家应全面理性看待粮价的合理上涨,目前粮价总体还是偏低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增长了100多倍,粮价涨了不到10倍。保粮食供给和保农民收益,两头都要兼顾,不然会“谷贱伤农不种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