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大粮仓”。记者日前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全省农业龙头单位的黑龙江省农科院一直高度重视种子问题,始终坚持把良种创新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不断丰富寒地农作物种质资源类型。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农科院目前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在全省覆盖面积稳定在每年1亿亩左右,占全省播种面积50%以上。在黑龙江省各育种单位中居于首位,为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作出重大贡献。
在农业科研界有一句话,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毫不夸张地说,种子就像是农业的“芯片”,它占据了农业产业链前端的重要位置,关乎国家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命脉。
在黑龙江省农科院专家看来,“藏粮于地”就是要解决耕地问题,而“藏粮于技”的关键在于解决好种子问题。打“种业翻身仗”的提法反映出高层对中国粮食安全的高度关注,推动种业升级让“农科人”对育种研究前景充满了信心。专家纷纷表示将研究出更多优质品种,让中国人的饭碗里装上更多中国粮。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显示,国际粮食总产增长的20%依靠播种面积的增加,80%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单产增加的60%至80%又来源于良种的科技进步。由黑龙江省农科院育成的水稻品种,在外观品质、食味口感上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在全省覆盖率超过78%。全省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品种有10个出自黑龙江省农科院。“龙粳31”和“绥粳18”种植面积均超千万亩;育成的大豆品种全省覆盖率超过64%。在兼顾高产、抗病的同时,黑龙江省农科院开展了高蛋白、高油、豆浆豆等食用大豆和高产高油大豆新品种选育。丰产优质抗逆广适应性大豆品种“黑河43”连续4年成为黑龙江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大豆品种。黑龙江省农科院重点开展优质高产、多抗广适、适宜机械化收获及加工型玉米新品种选育,育成的玉米品种全省覆盖超过28%,推广面积超2000万亩。
黑龙江省农科院还储备了一大批作物新品种,新一代水稻品种优质化水平有整体性提高,“龙稻21”种植近200万亩,气候不利之年未见倒伏。“黑科60号”以其稳产丰产优势成为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有推广潜力的苗头品种。“黑农87”“黑农84”“合农85”“绥农76”“绥农42”等一批大豆新品种达到了250公斤以上稳产水平,高质量育种成效逐渐显现。
如果把种子比作农业的“芯片”,那么种质资源则是芯片的“芯片”。早在1982年,黑龙江省农科院就建立了农作物品种资源库,是全国较早建立的省级种质资源库之一。目前,黑龙江省农科院已经拥有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种质资源研究队伍,承担国家种质资源道外观测实验站、农业部寒带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科学观测实验站、黑龙江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和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研发任务。建立了一个总面积540平方米的种质资源低温保存库,并保存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5万余份,其中野生大豆、春小麦近缘种属、寒地牧草等是黑龙江省乃至全世界所独有。
黑龙江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表示,目前种质库正在进行升级改造,完成后种质资源保存能力和研究水平都将进一步提升,为黑龙江省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资源和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