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上午,“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长江云南省龙开口段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龙开口水电站库区放流码头举办。
本次放流的这些长江上游珍稀土著鱼,是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在龙开口水电站经过长达十几年科研攻关,不断攻克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的成果。
5类投放苗种中,短须裂腹鱼于2005年在全世界范围内首次突破人工繁殖技术;岩原鲤于2011年实现云南首次人工繁殖;细鳞裂腹鱼和鲈鲤于2013年实现云南首次人工繁殖;长薄鳅于2015年实现云南首次人工繁殖。岩原鲤、细鳞裂腹鱼、鲈鲤、长薄鳅4种鱼类的野生种群于2021年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二级保护动物,体现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也是我国重要的水产种质资源和遗传物种基因库。通过增殖放流,对保护好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长江土著鱼类种群和数量,改善长江水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表示,云南坚决扛起长江大保护的政治责任,全力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在长江沿江各省区率先实现云南全江段全年禁捕,实现“清江、清湖、清船、清网”的“四清”和“无渔船、无渔民、无网具、无生产”的“四无”目标,积极推动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
扎实推进水生生物保护地建设,全省建立了16个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21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大力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十三五”期间,共筹措资金1.8亿元,投放各类鱼苗近2.5亿尾,其中土著鱼达到750万尾,对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积极作用;积极开展土著鱼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目前已攻克86种土著鱼人工驯养繁殖技术,为保护和恢复土著鱼类资源创造了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