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耕生产这个首要环节做起,大埔县正为全年粮食丰产夯实基础。
●南方日报记者 马吉池
通讯员 余灏
打好农业生产“第一仗”
今年完成春种春播面积近5万亩
万物复苏春意闹,春耕备耕正当时。当前,春耕备耕正在大埔县各地陆续展开,机器轰鸣,犁铧耕作,播撒希望的种子。广袤大地上,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耕备耕工作是关乎农业丰收的开局之战。为打好今年农业生产的“第一仗”,近日,大埔县在高陂镇举行全县春耕生产现场会,对春耕生产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
笔者从大埔县农业农村局获悉,预计今年大埔将完成春种春播面积4.9798万亩,其中早稻播种面积1456.8亩、春大豆面积176.17亩、其他粮食面积2029.9亩。撂荒地复耕84.51亩,其中撂荒地复种水稻50.31亩。
连日来,大埔县抽调农业技术人才,成立四个指导组,走入田间地头,实时跟进工作进展,实地指导种粮大户和农户进行春耕生产,确保工作落实到位、粮食丰收增产。
走进茶阳镇,犁铧耕作的机器声轰鸣,村民正在田野间来回作业,茶阳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农技人员正在一线查看今年的春耕备耕情况。
据悉,茶阳镇在全县耕地面积较大,是最早分配早造任务的镇之一。
“为确保农业生产增产增收,茶阳镇扎实做好春耕备耕工作,狠抓春耕生产各项环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茶阳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蓝尚超说,前期我们已经到农资农家店等检查,确保化肥、农药等农资供应充足,同时指导种粮主体做好农机设备检查,修复、疏通水渠等前期工作,全力保障粮食生产有序推进。
由于去年以来遭遇了连续干旱天气,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问题更加凸显,茶阳镇还加强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为解决农户的灌溉用水难题,茶阳镇修建了连接角庵村和迪麻村的机耕路,总长3公里,既方便了两村村民平时耕作,又有利于两村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蓝尚超说。
今年春耕备耕,茶阳镇广陵村也有了新气象。“现在村里已经修好了方便排水浇灌的水渠,大大便利了农户。没建好水渠之前,一下大雨,雨水经常会冲垮农作物;现在建好之后,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能确保农作物丰收。”广陵村村干部张曙华说。
茶阳镇的改变并不是孤例。紧紧围绕梅州市委、市政府下达给大埔的目标任务,大埔正凝聚全县共识,举全县之力狠抓春耕生产和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推动人人耕耘,打造良田万亩,勾勒乡村好“丰”景。
为持续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大埔县压实党政同责,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的制度。
在早稻生产期间,县、镇、村三级严格按照市政府“三天一报”工作要求,安排专人负责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核实,建立严谨有序的报送机制,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同时推行网格管理,建立镇、村、组三级工作体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推行粮食生产网格化管理,落实好耕地保护责任,及时掌握粮食生产动态。
以“咬紧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下足“绣花功夫”,大埔县正落实好“长牙齿”耕地保护硬措施,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全面打赢春耕生产和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攻坚战。
多措并举服务春耕
撂荒地变“丰收田”
农户种植有信心
“基本都种起来了。”坪溪村党支部书记苏利茂高兴地说,看着之前撂荒多年的土地,现在变成嫩绿的秧苗田,他不禁感叹,“今年村集体收入又能增加了。”
在大埔县高陂镇坪溪村,村民们正在育秧,远处钩机翻田、平整土地,春耕热潮上演。
坪溪村地少人多,但土地肥沃,地处韩江中上游,水源充足,适合种植水稻。“过去人均耕地少,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村里不少田地撂荒,杂草丛生。”苏利茂说,如何让撂荒田地重现生机、种出效益,是该村乡村振兴发展的重点工作。
“碎片化的土地必须集约起来。”苏利茂说,为此,该村加强了与村民的沟通,排查矛盾,集约起了1000多亩的闲置农田准备引进种粮大户,承包经营水稻种植。
“看到村里这么多水田撂荒挺可惜的,有条件一定要支持家乡乡村建设发展。”2020年初,坪溪村村民郑汉能有了在村里承包土地发展水稻产业的想法。
双方一拍即合。当年,闲置农田顺利流转到郑汉能创建的大埔桓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修整机耕便道,完善水利设施,“沉睡”多年的土地很快换上新貌。
种的问题解决了,为提高种粮积极性,高陂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还帮助该公司拓宽销售渠道。“有了政府部门的支持帮助,现在在家乡从事粮食生产越来越有信心。”郑汉能说。
为确保春耕生产和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顺利开展,近年来,大埔县多措并举,服务春耕。通过引进种粮大户、推动土地集约、提供优质服务等措施,大埔着力解决种粮效益低、劳动力缺失、连片耕种和粮食稳产稳收难以推进等难题。
通过“土地入股”“代耕代种”等模式,大埔积极引导群众转包、出租等方式,为新型经营主体或社会能人提供土地进行开发种植,实现土地合理有偿流转。如湖寮镇高道村集约10亩土地,以村民入股的方式种植和经营百香果、水稻、蔬菜等作物。
以创建省级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为契机,大埔县还将创新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全县粮食生产工作。同时大胆开展试点,探索将连续撂荒两年以上耕地的土地经营权和管理权收归村集体经济组织,并把其纳入村规民约,约束村民撂荒行为。
随着探索深入推进,大埔广袤的农村大地上,越来越多沉睡土地被“唤醒”,全县掀起推动撂荒复耕的工作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