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六安:农墨重彩绘就好丰景

   2023-01-12 安徽日报4410
  粮食生产稳中向好 粮食实现“十九连丰”
 
  仓廪实则百业兴。作为农业大市,近年来,六安市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扎实推进“两强一增”行动,大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和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农业强市发展之路,农业农村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作为全国产粮大县,当前,六安市霍邱县170万亩小麦已全部进入越冬期。2022年,该县安排秋冬种专项补贴3000多万元,确保种足种满。同时,每亩补贴72元,通过统一种植品种、统一农资使用、统一管理方式、统一订单收购,鼓励扩种优质专用小麦,使得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增加到七成以上。
 
  霍邱县邵岗乡坎山村村民张庆丽家的200多亩冬小麦是优质专用品种。“这次选的小麦品种为‘扬麦25号’,与往年相比的话,预计每亩地能够增收100块钱。”张庆丽说,平时有农技人员经常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种粮的信心十足。在邵岗乡,2022年,当地乡干部包片、村干部包组、网格到户层层落实面积,实现应种尽种,并补贴300多万元推广专用品种规模化订单种植,冬小麦实现了面积增、品质好。
 
  粮丰则农稳,农稳则国安。为进一步压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六安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粮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贯彻中央《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粮食安全责任制规定》文件要求,制定《六安市委常委会委员粮食安全工作职责清单》《六安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粮食安全重点工作职责清单》,并将粮食安全工作职责明确到市委、市政府各位负责同志,将粮食安全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责任清单。
 
  2022年,六安市切实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该市粮食总产达35.61亿公斤,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群众“米袋子”保障有力,托起了百姓“稳稳的饭碗”。
 
  粮食面积稳中有增。大力实施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打造粮食等主导产业基地,该市共建立34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和38个水稻5000亩以上示范片,辐射带动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全市粮食生产提标扩面。落实中央财政提前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58371.68万元,先后下拨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20673万元、比上年翻了一番,持续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多项政策带动下,稳定增加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种植面积,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917.99万亩。
 
  耕地地力持续提升。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小田变大田”试点,不断提高农田宜机化水平。2022年以来,六安新建高标准农田43万亩,通过农田宜机化改造实施“小田变大田”任务26.09万亩。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酸化土壤改良等项目协同推进,以及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技术的推广,六安耕地质量等级持续提升。
 
  高温抗旱力保丰收。2022年入汛以来,六安市降雨明显偏少,境内大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干旱。六安市委、市政府立足长远、统筹谋划,10天内抗旱打井2563口,有效缓解了18.06万亩农作物灌溉难题,为长远的粮食生产用水备好应急阀。
 
  为提高播种质量,强化精耕细作,六安市农业农村局于2022年2月出台了《2022春夏播主推品种及栽培技术要点》,筛选发布6个水稻主推品种,各县区结合本地实际,筛选发布县级主导品种,全年共实现市、县主推品种总面积563万亩。同时,组织六安市农科院、六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相关农技专家,编撰《皖西地区小麦种植技术规程》《皖西地区油菜种植技术规程》等主要粮油作物生产技术指南系列丛书,并印制3000套分发至所有乡镇、行政村,提升主要粮油作物种植技术水平。组织1066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农技培训会、种粮(油)大户培训班、农民夜校和板凳会等,面对面、手把手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切实解决农户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高农户科学种植水平。
 
  为增强种粮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2022年,六安市大力推进优质专用粮食单品种规模化种植,通过抓大片和大户建设,辐射带动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大面积均衡增产。据统计,2022年全市累计创建了34个优质专用小麦单品种万亩种植片、12个优质专用小麦整建制乡镇,38个水稻单品种5000亩片、22个优质专用水稻整建制乡镇,全市优质专用粮食(水稻、小麦)合计种植面积达740万亩以上,占水稻、小麦总面积的80%以上。大力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确保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已建立“双减”行动核心示范区104个,辐射带动实施“双减”示范种植达50.18万亩;建立小麦、水稻、玉米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区41个,示范区面积38.3万亩,辐射带动170.41万亩。
 
  “双提升”工程推深做实 农业产业逐步提质增效
 
  近年来,六安市依托优良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区位优势,立足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农业产业的高速发展为老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六安市推深做实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和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逐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1”即培育一批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3”指规模经营、主体经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经营,“8”指打造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小龙虾、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八大特色产业,“N”指发展其他特色产业。
 
  六安市提出用3年时间,申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标准建设优质粮食、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蚕桑、油茶、畜禽、水产9个优势主导产业基地;科学规划布局6个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全力打造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农业“航空母舰”,引进培育9个10亿级以上龙头企业,这就是六安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
 
  促进多种经营,特色产业带动明显。依托全市合作社、家庭农场监管平台,持续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示范创建,不断增强规范发展和服务带动能力。2022年,六安市新增家庭农场5063家,新增农民合作社288家;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小龙虾、霍寿黑猪、皖西白鹅、皖西麻黄鸡等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达593.57亿元,同比增长10.48%。组建省级科技特派团12个,服务农业经营主体109个、出列村99个。
 
  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基地不断扩大。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推进优质优势主导产业建设,2022年全市新开工扩建9大优势主导产业千亩、万亩种植基地及规模养殖场283个,实现总产值459.3亿元。
 
  创建示范园区,产业集群进程加快。加强农业产业园整体规划、提档升级和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企业向园区集聚进程,2022年以来共吸纳财政、项目和各类社会资本45.5亿元,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阵地。该市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引进规模种养主体67个,实现综合产值291.54亿元,同比增长8.9%;6个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实现产值270.45亿元,同比增长10.2%。
 
  拓展农业功能,产业融合持续深化。精心组织参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大会、全市银企对接会、全省茶产业技能加工大赛以及合肥、长沙、广州、上海农交会,有力推动该市名优农产品与国内大市场的紧密对接。金寨县铁冲乡油茶小镇成功创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金安区“鹅菜一体化”试点成功争创全省“特色+金融+科技”项目;舒城县春秋乡文冲村成功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成为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安徽主会场举办地。舒城县晓天镇随园、金寨县吴家店包畈成功创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园。推荐霍邱县城西湖乡望湖村(莲藕)作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利用六安与上海农业领域对口合作契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积极搭建各种营销平台,设立六安名优农产品直销窗口。截至目前,全市销往长三角地区农副产品销售额达168.61亿元,较上年增长13.55%。
 
  “两强一增”行动落地见效 农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
 
  “两强一增”行动是省委、省政府围绕“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提出的总体战略部署,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农机装备水平,补齐农业生产体系的短板,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近几年,为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公司积极投资建设一条农作物秸秆和木竹边角料深加工处理及纤维生产一体化的生产线,年消化处理秸秆和木竹边角料等废弃物10万余吨,生产纤维8万余吨,既改善了乡村居住环境,又给农民创造了就业与增收机会。”霍山县安徽博联纤维有限公司负责人莫红在2022安徽秸秆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上介绍产品时说。秸秆纤维、秸秆餐具、秸秆燃料、畜禽粪污制的有机肥料等各种新产品、新技术,充分展示了六安市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变废为宝”的无限可能。
 
  2022年,六安市以“两强一增”行动为引领,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规划建设起点高,目标务实,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总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聚焦“质量+技术”,科技强农行动成效明显。分类开展种质资源普查,新收集农业种质资源120份,累计收集296份,提交国家种质资源库150份。新增5家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
 
  统筹“研发+应用”,机械强农行动纵深推进。先后研发蔬菜轨道运输车、“六安瓜片”茶叶炒制机等13项农机装备新产品。其中,该市自主研发的菌菇类果蔬空气能热泵烘干机组和菌菇类果蔬烘干机,分别位列全省44项新型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名单第1名和第4名。2022年,新建育秧中心32个、烘干中心20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4个,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全市主要粮食作物全程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3.4%。
 
  坚持“改革+发展”,农民收入平稳增长。扎实推进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创新实施“鸿雁回归”就业创业服务工程,全市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新增本地务工人员8.04万人,增加工资性收入22.57亿元。2022年已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1878处,吸纳社会资本1.37亿元,增加农民收入3289.9万元。村集体经济增速发展,已实现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红4831.5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绩效报酬涵盖127个乡镇600个村,兑现808.35万元。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