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日民众关注的“化学火锅”等问题,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对全国385家食品用香精生产企业的检查,未发现企业使用不合格原料进行生产。(2010年12月30日《新华网》)
继中烹协回应说火锅含违规添加剂的说法“纯属谣传”之后,终于有权威部门给出了“化学火锅”的调查结果。但遗憾的是,质检部门和中烹协都犯了同一个错误,它们都在以偏概全,仅仅用对正规企业检查的结果来说事。
“化学火锅”到底有没有?这应该不是一个问题,央视摄像机镜头下的“火锅飘香剂”、“一滴香”不可能凭空冒出来。其实早在2004年2月1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就播出过火锅底料的质量问题,网上还能找到当时的视频截图,“火锅增香剂”的字样赫然入目。但就像当时记者发现的那样,“按照包装袋上标明的地址,记者去找厂家,却发现很难找到,因为这些厂家大多没有厂牌,有的还混杂在居民区里”,甚至“院子里铺上几张旧报纸就成了晾放产品的车间”。这样的生产作坊,才是“化学火锅”添加剂的源头,有关部门只查那些登记在册的大企业,是找错了方向。
《新京报》的报道中说,“质检总局组织对全国385家食品用香精生产企业(其中256家企业在产,129家企业停产)进行了监督检查”,“未发现企业使用不合格原料进行生产”。但“全国工商机关共出动执法人员21.12万人次,检查食品用香精经营者9.68万户次,查扣食品用香精9.6吨,查处和取缔无照经营106户,查处流通环节违法经营食品用香精案件34件。”对同一事件进行检查,生产企业没有问题,销售终端却查出了9.6吨食品香精,这太不合逻辑。这样的前后矛盾,只能说明检查的时候流于形式,没有查到点上。
如果一个地方盗贼横行,警方应该做的是去案件高发地段蹲守,而不是到诚实合法的居民家里查一遍身份证,然后就宣布天下无贼。不管是中烹协还是质检部门的检查,都只是在为那些正规企业正名,而没有为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甚至,“没有问题”的调查结果,还会对消费者起到误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