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季夏时节的开始。所谓“伏天儿”,是指农历“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为保证广大消费者暑期饮食安全,贵州省市场监管局消费提示如下:
一、选购新鲜食材,妥善保存食物
暑期气候炎热潮湿,各种食材均易发生腐败变质,因此应在正规商场、超市或农贸市场选购新鲜的食材。避免采购或采摘不认识的野生蘑菇、野菜、野果或捕捞野生贝类,以防食物中毒。
购买的食材或食物应严格按照其贮存要求存放并尽快食用。鲜切水果避免过夜存放;干制品也应密封后冷藏保存;冷藏冷冻食品应尽快放入冰箱贮存,注意分类、分区单独包装、存放,以避免交叉污染。另外,冰箱应经常清洁、消毒,减少冰箱中微生物滋生的概率。
食物制作时特别要注意清洁卫生,加工食材应充分清洗,所用刀具、砧板要生熟分开。居家饭菜制作应适量,尽量一次吃完,剩饭剩菜应及时放入冰箱,再次食用前应确认无腐败变质并经彻底加热。
二、自制发酵食品,谨防肉毒毒素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喜欢采用时令食材自制发酵食品,认为其“零添加、很健康”,但由此导致肉毒毒素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其中以家庭自制植物性发酵食品多见。如辣椒酱、臭豆腐、豆瓣酱、面酱等,其他如乳制品、罐头瓶装食品和腊肉、腌肉、风干牛肉等非加热即食品及酱菜、凉拌菜等在缺氧条件下,肉毒杆菌可大量繁殖而产生外毒素,食用后会引发食物中毒。
肉毒杆菌产生毒素后,食物一般不会产生异味或异样,所以很难从感官上判别自制发酵或腌制食物是否已经被污染。因此,如果没有成熟、安全、可靠的自制条件和经验,不建议盲目自制发酵食品。确需自制类似食品时,需注意制作、加工以及保存过程必须干净卫生,确保食品原料的清洁,对食品原料进行彻底的清洁处理,除去泥土和杂质。家庭制作发酵食品时应彻底蒸煮原料,加热温度为100℃,持续10—20分钟,以破坏各型毒素。选择合适的储存条件,加工后的食品应迅速冷却并在低温环境储存,避免再污染和在温暖或缺氧的条件下存放,防止毒素产生。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肉毒杆菌的芽孢抗热性较强,即使高温处理也很难杀死,一旦条件合适,还可以继续生长繁殖。一般来说,它对成人的危险性相对较小,但在婴幼儿腹中繁殖并产生毒素的风险更大。因此,可能被肉毒杆菌芽孢污染的食物,建议不要给小于1岁的孩子食用。
三、冰冷食物少摄入,食用之时需注意
冷饮在夏日里常受消费者青睐。大量摄入冰冷食物,会刺激胃肠道,造成其功能紊乱,引发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疾病,甚至是咽炎或牙痛等疾病。建议消费者多饮白开水,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绿豆汤、绿茶、酸梅汤等。购买现制现售的冷饮,加工完成后应尽快饮用,以免滋生细菌引发身体不适。饮用前应观察有无颜色异常、不明沉淀、不明异味等感官性状异常;自制饮品最好尽快饮用,这样既能保证较好的口感,也能减少微生物繁殖可能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
食用雪糕、冰激凌或冰镇饮料等冰冷食品时应适量,最好在两餐之间,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和对正餐食物摄入的影响。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不要立即食用冷饮,避免刺激胃黏膜血管收缩,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购买雪糕建议在正规商场、超市或零售店购买包装完好、形状正常的雪糕。选购前,要注意看产品便签信息,拒绝“三无”产品。
四、均衡营养,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要想过一个神清气爽的暑期,合理搭配、精心烹调、营养充足不可少。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膳食供应的蛋白质应占总能量的12%,瘦肉、鱼、蛋、牛奶、大豆及制品都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脂肪占总能量的25%-30%即可,适量脂肪可增加菜肴的香味、促进食欲,但不宜过多。如果觉得肥瘦相间的红肉太腻,可以选择吃些鱼、虾、贝类等水产品。
炎炎夏日出汗多,身体会靠汗液的蒸发散热来维持体温。随着汗液流失的不仅有水,还有钠、钾、钙、镁等电解质。由于缺钾是引起中暑的原因之一,膳食中应多配一些含钾丰富的蔬菜、水果、豆类,如很多家庭暑期必备的绿豆汤,或是蔬菜汤、鱼汤、肉汤交替饮用。这些美味汤水,既生津解渴,又能补充水分、盐分。除了白开水,淡茶水、花果茶、酸梅汤等也是比较好的补水选择,最好不喝含糖饮料和酒类。饮用汤水时要注意少量多次,温度不要太高,过热会导致出汗量增加,但也不要太冷,太冷的饮料对正在受热的机体是一种强烈的不良刺激,可能会引起胃肠道血管的突然收缩,甚至发生痉挛。
顺应四季变化,感知夏热冬冷。大家可以通过食物搭配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在这个暑期既享受清凉美味,又做到营养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