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只眼
十年难禁绝的"瘦肉精"风波中,难得一则令人欣慰的消息,珠海检验检疫局近日对外宣称,其治下供应澳门的活猪11年检测无瘦肉精记录,如果此言证实不虚,确是创造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食品安全"特区".
食品领域尚有安全特区,足以令人微茫中心生一丝欣慰,但凡认为中国食品安全积重难返的悲观论调,似可稍微收声。
但只是欣慰未免自欺欺人。倘若再细究这个安全"特区"的秘密,则难抑愤懑了。珠海方面提供的经验归结起来毫不复杂,就是一个关键词:严格态度;三项措施:专门的检验规范,批批检验的频次,以及深入养猪场源头的专项检查行动。
这样的秘密不可谓不简单,不可谓不常识,却为何只保得了澳门,却保不了内地?
何况类似的安全"特区",早不陌生,公众耳熟能详的至少还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者,为期一个半月,近300万人次的饮食,最终无一项食品安全事故;后者则是面对超过7000万的游客,更是长达半年的会展期,最终也创造了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成绩,以致世卫组织都交口称赞。论及秘密,除了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运用外,内核也多类似珠海经验。
为什么一个屡试不爽的可谓简单的特区经验,却经年未见推而广之,收获普惠实效?
一个答案可能是,构建这样的食品安全特区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太高,太因地制宜的规范需要制定部门不辞辛苦;太严丝合缝的贯彻到位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太覆盖全面的监管链条需要各部门突破利益藩篱。
可是,比起这几年食品安全事故背后的沉重代价---那些饱受三聚氰胺毒害的儿童,不断受重创的国产食品业声誉,以及严重受损的政府公信力,上述的所谓高成本,又是何高之有?
中国人对特区经验应该颇有好感,最近几年,但凡事关民生国脉,牵扯复杂的社会经济领域的大政方针,也多从区域试点开启步伐,摸索经验,有专家甚至总结,这已是中国模式的核心内容。那么,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难题,为何不可以依照中国特色的特区路径来彻底解决?
一言以蔽之,食品安全,不应只有一个特区,而应处处为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