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重庆玉米供应缺口达1/3 科技攻关成为“答案”

   2023-10-23 重庆日报3360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饲料来源,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对于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玉米供应还存在显著缺口。近日,来自重庆市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数据显示,重庆玉米年种植面积为660万亩,总产量为260万吨,供应上的缺口高达1/3。
 
  目前,重庆玉米产业发展的难点是什么?怎么实现高质量发展?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调研。
 
  缺口源于良种缺乏 
 
  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市农科院玉米所副所长柯剑鸿表示,重庆属典型的山地立体生态气候,对品种和技术的区域性要求高,种业芯片“卡脖子”难题一直存在。
 
  “就拿玉米来说,重庆玉米选育存在特异资源搜集、鉴定、评价不够,优异基因挖掘不充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突破性品种的选育。”柯剑鸿说。
 
  良种是丰产的基础,目前重庆玉米突破性品种少,育成品种同质化严重,且真正适宜重庆立体生态气候的优质、高产、抗逆的品种较少,是造成产量缺口的直接原因。
 
  具体而言,一是缺乏株型紧凑、耐密及适宜机收的突破性玉米品种,制约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快速推广;二是缺乏高花青素、高品质和货架期长的鲜食玉米突破性品种,导致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不高;三是缺乏耐热、抗倒、优质青贮专用型或兼用型突破性品种缺乏,制约了重庆玉米“种养+”循环模式推广应用。
 
  除了品种外,配套栽培、农艺农机、加工利用技术也存在诸多短板。“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技术研发应用滞后,导致生产效率不高;保鲜、青贮、深加工技术不足,导致后段(端)增值不够。这些问题都急需通过科研攻关逐一突破。”柯剑鸿说。
 
  成立专家团队加快良种选育 
 
  为了增强科技支撑,推动玉米产业发展,今年在市农业农村委指导下,市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正式成立。
 
  体系成立半年以来,已收集312份特色玉米资源材料,并进行了精准鉴定、评价和遗传改良,成功创制优良玉米自交系7个,已通过重庆市玉米专业委员会鉴定。
 
  同时,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建立玉米新品种、新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核心示范片8个共2500亩,辐射带动大面积推广10余万亩,实现经济社会效益1.5亿元。
 
  柯剑鸿说,重庆育成的渝单8号、渝糯7号、玉糯918成为国家或重庆区试多年对照品种,普通玉米达到西南领先水平,鲜食玉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配套技术、青饲青贮、农机农艺融合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已初步开展了试验研究、中试生产和产业化示范。
 
  特别是在鲜食玉米方面,重庆鲜食玉米品种品类(类型)丰富,从白糯、紫糯、黑糯、花糯到甜糯,培育出了不同口感、功能的鲜食玉米品种。全市鲜食玉米种植面积接近60万亩,产量达45万吨,产值近10亿元。按照每亩3000穗计算,重庆鲜食玉米人均占有量约60个。
 
  推动玉米全产业链发展 
 
  “尽管近几年,玉米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问题仍然突出。未来,我们将从6个方面进行重点攻关。”柯剑鸿说。
 
  如在品种方面,加快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加快创制优良育种新材料,同时配合智慧育种、分子标记、生物育种等新技术,加快培育突破性专用型玉米新品种等。通过多方协同攻关,未来3年重庆将引进、收集玉米种质资源300至500份进行精准鉴定、评价,筛选抗热、耐瘠薄及适宜机收的籽粒玉米种质,培育出适宜重庆生态以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需求的多样化品种,解决自育品种市场占有率不高的问题。
 
  又如在配套技术方面,将大力探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玉—药套作、玉—油轮作等配套关键技术研究,集成轻简、宜机化和智慧生产技术,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此外,针对重庆特殊立体生态气候,重庆将研发适宜重庆耕制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重庆本土高效繁殖制种、轻简宜机化或智慧生产关键技术等配套技术3-5套,研发鲜食玉米真空保鲜加工、支链淀粉加工、秸秆青饲青贮等关键技术1-2项,研发特色玉米加工产品2-3种。
 
  柯剑鸿说,通过3年攻关,玉米产业有望在种子、种植、加工等各个环节实现突破,以此有效解决玉米自育品种市场占有率偏低、综合利用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生产效率不高等难题,推动玉米全产业链发展,助力粮食生产安全。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