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塑化剂引起的台湾食品、保健品危机事态再度扩大,据报道,目前,受塑化剂风波牵连的厂商已达206家,台湾地区几乎所有食品大厂都被卷入其中。国家质检总局网站5月31日公布了《暂停进口台湾的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名单》。
一个企业不止生产一种产品,被塑化剂污染的食品产品项目可能远远超过206个。《香港商报》报道称,"可能受到污染的产品超过500项".而国家质检总局网站公布的暂停进口名单里,只有10家涉事企业,20多种商品,而且明显漏掉了芦笋汁,这让人怎么放心?
明明已经"涉毒"的产品,完全可能因为没有公布,致使人们仍在"放心"食用。事实上,即便是统一企业声称正在积极堵截流向大陆市场的有毒芦笋汁,并称已基本回收完毕,但据媒体报道,东莞少数专卖台湾食品的小超市,"涉毒"芦笋汁仍在销售,而店员对统一芦笋汁"涉毒"一事毫不知情。据此,公众有理由相信,还有一些消费者对已经确认的有毒食品仍然蒙在鼓里。
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事件,不仅应第一时间站出来表明事态,公布名单,厉行查封,还要想尽一切办法广而告之。反应迟钝或藏着掖着,都应视为行政不作为。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强调监管部门尽职履责,在当今时代已经不能只提一般要求,而是必须上升为专业要求。监管部门既应体现出行政上的雷厉风行,更应在技术和标准把关上做到精密、严格。因为,我们已经置身于一个工业化时代,食品安全风险前所未有。许多食品从生产到进入我们的嘴里,经历了无数个工业化"加工"环节,每一道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环节都高度专业化,任何一个环节出纰漏,都将造成严重后果,没有与之匹配的精密的技术、标准把关,后果难以想象。
高度的专业化让普通人因专业缺乏而丧失安全辨识能力,很多人就是在食品安全事件中被动学习"三聚氰胺"、"塑化剂"等新名词的,这也就越发显示出监管部门在技术和标准上精确把关的重要性。(廖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