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糊涂账无法为“三聚氰胺”善后

   2011-06-09 中国食品网中食网8560

    ■时报时评■本报评论员  徐冰

    如果不是媒体的追踪,估计公众不会了解到"三聚氰胺"事件赔偿金的使用情况。昨日,多家媒体援引中国乳协官方网站上的一则消息,对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赔偿情况进行了初步解析。据悉,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中国乳协协调有关责任企业出资筹集了总额11.1亿元的婴幼儿奶粉事件赔偿金,其中2亿元用于设立医疗赔偿基金,另外的9.1亿元用于发放患儿一次性赔偿金以及支付患儿急性治疗期的医疗费、随诊费。

    显然,这不是一份严格意义上的对账单。该消息发布于中国乳协官方网站的"公告公示"栏目,其用语的简略实在难以符合公众对于"公告公示"的一般理解。联系此前不久媒体对于赔偿基金运作情况的质疑,此"公告公示"更像是一份针对媒体的回应。5月16日,有媒体针对"三聚氰胺医疗赔偿基金"去向成谜进行了相关报道,将一个近乎为人们忽略甚至遗忘的"角落"重新提交到公众面前。

    这应该是第一次公开透露相关赔偿金的运作情况。由此也不免让人喟叹:公众未必出于主动忽略或遗忘,获悉真情的确大不易。与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存在的毛病惊人一致,中国基金的信息披露也一直广受诟病。而围绕"三聚氰胺"事件所设立的基金以及赔偿金,相比于纯粹盈利概念的基金,显然还具有更为敏感的社会政治含义。无疑,这种敏感性为公众了解基金和赔偿金的运作情况带来了不言自明的障碍。面对媒体的采访,中国乳协相关负责人声言"这是公众事件不错,但该对外公布 的就对外,不该对外的就不用说",其所流露的情绪和态度,以及何为"该"与"不该",根本不需要多高的智力就能深刻体会。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国人心中永久的伤痛,绝非倒掉一个三鹿就能弥合。而从善后的情况来看,三鹿倒掉也大体仅具象征意义,很难说对中国的企业有多么沉痛的教训。更为甚者,去年以及今年,"三聚氰胺"竟又多次重现江湖。仅凭此点,对于中国的食品监管和食品安全,公众有理由认为有关企业和部门,未必如其信誓旦旦所言那样,获得了什么镜鉴。许多问题企业在地方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从而与当地政府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实际从根本上决定了公众难以依靠市场的力量,获得应有的安全和公正。

    "三聚氰胺"事件已过去两年有余,但其流毒至今,并且还将继续沉重地影响到许多不幸之人。"公告公示"中所谓"未发生赔偿纠纷,有关部门也没有接到相关投诉",是否意味着赔偿善后总是在"情绪稳定"中运行,"公告公示"也没有言明。粗略大概的框架式公告已属不易,清晰的赔偿账目尚是奢望,其他更为详尽的内情,当然更显遥远。但是,无论如何遥远,也终有到达眼前,让人看清真相的时候。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