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发布实录丨全省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及应对防控工作

   2024-04-08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4040
  4月7日下午,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全省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及应对防控工作。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潘鑫到会介绍相关情况,安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省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专家组组长操海群,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局副局长李勇,省植物保护总站副站长何振辉回答记者提问。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主任、二级巡视员卫功奎主持新闻发布会。以下是新闻发布会实录:
 
  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同志们:下午好!
 
  感谢大家支持!出席本次新闻发布会。下面,我向各位发布今年全省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和防控应对工作准备相关情况。
 
  一、关于今年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预测
 
  小麦赤霉病是国家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属典型的气候型病害,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我省是赤霉病易发、频发、重发区域。据专家会商分析,今年全省小麦赤霉病仍将呈现大流行。
 
  一是菌源数量充足。田间调查,稻桩枝带菌率0.8%-5.7%;玉米桩枝带菌率0.2%-3.5%,满足0.1%的大流行菌源条件。近期适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病菌子囊壳形成,菌源数量将持续增加,满足大发生的菌源基数。
 
  二是田间环境适宜。3月下旬以来,我省小麦产区普遍有明显降水,田间湿度偏大,墒情过多,田间环境适宜赤霉病菌扩展侵染。
 
  三是品种抗性不强。随着育种水平提高,我省与全国一样,小麦主栽品种对赤霉病抗性大幅度提升,但对赤霉病等病害的综合抗性不强。秋播以来小麦主产区肥水条件好、苗情好于常年,因播期不一致,导致抽穗扬花期延长,赤霉病病菌侵染几率增大。
 
  四是气象条件有利。据气象部门预测,4 月份沿淮淮北降水量接近常年,淮河以南较常年偏多,特别是在4 月16-18 日和25-27日两次降水过程将进一步促进赤霉病流行。5月份全省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降水偏多,有利于病菌继续侵染。
 
  二、今年小麦赤霉病防控应对工作准备情况
 
  针对今年我省小麦赤霉病呈现重发流行态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近期王清宪省长、张曙光副省长做出重要批示,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植保机构,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抓好粮食生产、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的决策部署和农业农村部工作要求,突出良种、良田、良机、良法、优链、优农,抓早、抓小、抓好,因时、因地、因苗施策,完善防控机制,推广绿色模式,重点抓好小麦“一喷三防”作业,努力实现小麦赤霉病防治全覆盖,病粒率控制在2%以下的防控目标,确保小麦产量、品质稳中有升,“虫口夺粮”保丰收。
 
  一是压实防控责任。把小麦赤霉病防控,作为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的首场硬仗,确保夏粮丰收的头等大事来抓,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上,作出专门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将小麦赤霉病防控纳入市县乡三级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内容、列入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范围,明确防控目标、任务要求,形成各级党政、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合理推进良好氛围。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指挥部加强调度协调,从2月下旬起,每两周通报各市资金落实情况,今天起,每天调度各地防控进度和质量,及时组织开展补防和强化防控。
 
  二是落实要素保障。去年秋种即引导种植主体,优先选择对赤霉病抗性强的品种;针对去冬今春4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及时组织清沟沥水、化学除草、做好肥水调控;今年中央财政安排我省小麦“一喷三防” 资金1.9512亿元,省财政安排2亿元农作物重点病虫害防控资金,已分别于去年12月、今年2月下拨到县区。截至3月底,小麦产区市、县共投入赤霉病防控财政3.64亿元,全省累计投入资金共7.49亿元。全省落实施肥播种机46万台套、植保机械47万台、植保无人机2万架。各地主动作为,及早组织采购赤霉病防治药剂和防治社会化服务,做好机手培训和农机具检修。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整县、整乡、整村,整建制统防统治和代防代治,确保小麦赤霉病统防统治覆盖率达80%以上。
 
  三是加大宣传培训。早在今年2月,省植保总站、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就联合制定发布了2024年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明确防控措施和技术路径。各地分区分类制定防控方案,组织现场观摩,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培训,落实小麦穗期“把准适期、优选药剂、统防统治、实时监管”四项关键措施,提高技术到位率,同时,指导做好小麦收储时水分管理,防止赤霉病菌继续侵染。厅里安排16个农业和粮食生产保丰收包保联系服务组、6个赤霉病防控技术指导组,常态化、不定期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实地指导。通过“行政人员+技术人员+防治队伍”技术包保服务,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精细化的技术培训和服务。
 
  四是确保防控效果。在小麦主产区,全面开展植保无人机飞防第三方实时监管,对无人机作业轨迹、飞行高度、药剂浓度等科学评判,根据实时监管情况及时启动补防,通过防治过程监管确保防效。全省各级将派出植保专家对防控效果进行科学评估,采用县级自评、市级互评、省级抽查和委托第三方机构评估等方式,全面评价赤霉病防控效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研究对策建议,同时,将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成效与评优评先、项目资金分配挂钩,在全省形成比学赶超的赤霉病防控长效机制。今年,省里还将组织对各地招标采购的药剂实行统一抽样检测,确保好药好效。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记  者  提  问
 
  安徽日报记者:刚才提到今年小麦赤霉病呈重发态势,请问今年的气候条件对小麦赤霉病发生有何影响?
 
  操海群:总体来说,今年的天气条件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有利。
 
  一是前期降水偏多、气温偏高,利于小麦赤霉病越冬菌源的萌发。立春以来我省降水和雨日偏多,气温阶段性起伏明显。据统计,2月上旬至3月下旬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100~200毫米,淮北北部50~100毫米,其中合肥以北及皖南山区较常年偏多1成~1倍,其它地区偏少1~3成。降水日数全省大部分地区13~20天,其中大别山区南部至皖南南部普遍在20天以上。平均气温全省6~9℃,与常年相当,但气温起伏较大。多阴雨天气过程导致农田长时间处于高湿环境,为赤霉病子囊壳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条件。随着温度回升,将导致子囊壳大量形成。
 
  二是后期淮河以南降水偏多,温度适宜,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4月份我省小麦由南至北陆续抽穗扬花。据预测,该时段我省沿淮淮北降水量接近常年,淮河以南较常年偏多。江北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0.5℃,沿江江南接近常年。适宜的温湿条件对小麦赤霉病病菌的侵染及发生流行较为有利。
 
  通过会商研判,预计沿淮及淮河以南小麦赤霉病发生气象等级为高风险,满足赤霉病偏重发生或大发生所需的气象条件;淮北地区为中风险,满足赤霉病中等发生所需的气象条件。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小麦生育期除小麦赤霉病以外,还会出现多种病虫害。请问我省将从哪些方面应对,确保夏粮丰收到手?
 
  李勇:我省小麦穗期病虫害主要有赤霉病、锈病、白粉病、蚜虫等,后期可能遇到干热风、早衰等问题。我省将开展以小麦赤霉病为重点,兼顾锈病、白粉病、蚜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同时,增施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实施小麦“一喷三防”,能够解决小麦增产、提质、增效目的。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政策上引导。我厅于3月上旬印发《关于组织做好小麦“一喷三防”补助政策和技术措施落实的通知》,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压实各方责任,明确工作要求,细化技术措施,确保小麦“一喷三防”补助政策落到实处。
 
  二是资金上扶持。中央财政小麦“一喷三防”资金和省级财政农作物重点病虫害防控资金已提前下达,支持各地开展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一喷三防”工作,确保实现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目标任务。
 
  三是技术上服务。我厅已派出6个技术指导组赴全省15个小麦生产市巡回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同时继续执行网格化技术包保服务,确保技术措施落细落地。
 
  农民日报安徽记者站记者:为做好今年我省小麦赤霉病防控,请问各地要做好哪些技术措施?
 
  何振辉:针对今年全省小麦不同种植区赤霉病发生态势,按照“因地制宜、分区治理”的原则,落实“两控两保”(控流行、控毒素,保产量、保品质)防控策略,在抓实前期各项促弱转壮措施和苗期病虫害综合防控的基础上,推广小麦赤霉病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重点落实“四好”措施,科学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
 
  一是抓好时机。紧抓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开展第一次预防(见花打药),沿淮及其以南麦区、淮北中西部麦区施药后5天左右开展第二次预防,淮北北部麦区视天气情况开展第二次预防。若小麦扬花期遇阴雨天气,抢在雨前施药或选择雨停间隙施药,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施。
 
  二是选好药剂。实施以防治小麦赤霉病为主,兼治蚜虫、锈病、白粉病等病虫害和防干热风、防早衰工作。小麦赤霉病防治坚持“用高效对路药剂”原则。重点推荐对赤霉病病害防效好、控毒效果强,且对锈病和白粉病有兼治效果的药剂,如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丙硫·戊唑醇、叶菌唑等,也可选择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氰烯菌酯等单剂与三唑类药剂混用。注意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避免或延缓产生抗药性。开展小麦“一喷三防”飞防作业时,要严格控制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喷施浓度,避免产生肥害。
 
  三是用好器械。推广使用植保无人飞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现代高效植保机械防治小麦赤霉病。执行植保无人飞机防治小麦赤霉病技术参数(亩用水量为2.0~2.5升、飞行高度为小麦冠层上方1.8~2.2米、飞行速度小于6米/秒,新机型可适当调整)。植保无人机施药须使用自主飞行模式,同时添加飞防助剂,配合稳定剂使用。
 
  四是做好收储。小麦收获后入仓前,及时采取晾晒、烘干等方式尽快将籽粒中水分降低至安全水分以下,避免病菌继续侵染导致真菌毒素增加。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