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螺旋藻检测“变脸”,药监部门不能沉默

   2012-04-10 中国食品网中食网5040

    ■ 观察家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2月29日和3月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药监局)先后通报检出铅、砷超标的13家"不合格"螺旋藻生产企业和内容物欺诈的8家鱼油生产企业名单。3月30日凌晨,国家药监局又公布"最新"抽检结果,原先"黑名单"上的13家"不合格"螺旋藻生产企业仅剩1家产品不合格,而原先8家内容物欺诈的鱼油产品变为3个假冒产品、其余产品检查结果未予公布。日前,北京检察机关已介入调查,向记者调取证据材料。

    时隔几天,螺旋藻检测结果就"变了脸".变脸依据,说是标准不同。且不论标准变更是否有科学依据,作为监管部门,如此反复无常的做法,本身就难免自损公信,也让公众无所适从。

    这已经造成了诸多不良的社会影响。在权威信息混乱的情况下,很多民众已经自觉地"用脚投票"拒绝购买相关产品。身处舆论漩涡中心的药监部门,无论是为公众负责,为行业负责,还是为政府的公信负责,此刻都不应沉默。

    因为,到现在为止,整个事件仍然疑点重重。

    螺旋藻产品合格与否,不能只是简单给出结论,要让公众看到令人信服的检验报告。事实上,国家药监局第一次通报有产品"不合格"之后,就有企业质疑,其只通报检测结果,没有相关检验报告,"程序上有问题".

    对于螺旋藻的铅含量标准,无论企业还是地方监管部门,很多均以"0.5"为"国标".在公众看来,标准越严越好,是食品药品安全上的通识。在严把关、低容忍的监管氛围下,才能避免企业降低质量,甚至钻法规空子。可药监局在过关门槛上的"就低不就高",似乎有违"参照标准当严格"的常识。为何监管部门要自降标准?

    最后,前后文件"打架",究竟是检测失误,还是另有玄机?据媒体调查,这或许跟多家涉事企业"赴京公关"不无关系。公众当然期待,检察机关介入调查,螺旋藻检测结果"变脸"背后是否存在违法甚至犯罪行为,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药监部门就没有责任自查自纠,面对公共舆论采取回避策略。

    在螺旋藻产品检测问题上,也可检讨监管体制方面的问题。正如媒体所言,保健食品从建章立制、行政许可、审评审批,到市场检测、检验、行政处罚等所有环节,权力都集中在一个部门手中。近年来,因为审批权力高度集中,已有数位药监高官落马。

    国家监管部门的权威与公信,是构成民众安全感的底线。如果药监部门的检测结果都自相矛盾,那么,民众心里怎么会有"底"呢?对螺旋藻检测结果的"变脸",已有数日时间。期待药监部门积极回应民众的关切。越是长时间沉默,就越会引发公众的质疑。

    □佘宗明(大学生)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