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安徽省淮南市农业农村局全力推进“五良”(良种、良田、良机、良法、良制),全面助力粮食产能提升,2024年夏粮面积323.74万亩、单产382公斤/亩、总产量123.6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37%、0.57%和0.94%。
以选育“良种”为核心,强化粮食安全芯片。大力推进种业振兴,构建“育、繁、推、管、服”种业全链条,全市具备育繁推一体化生产经营能力的种业企业6家。开展水稻新品种暨“店集贡米”示范展示品种征集工作,潘集区征集优质高产特色水稻品种20个,建成“店集贡米核心区品种展示基地”。开展优良品种筛选推介,加快高产优质品种应用,完成小麦新品种展示示范,引进小麦半冬性、春新品种25个。开展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引进籼稻、糯稻、粳稻新品种40个。建立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水稻良种繁育基地6.25万亩。规范种子市场秩序,对全市种子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上半年,检查经营网点857个、专业企业10家、生产基地5个、交易市场78个,立案查处15件、结案11件,没收违法所得0.78万元,罚款108万元。
以建造“良田”为基础,夯实乡村振兴根基。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抓好项目谋划、资金保障、建设施工等工作,淮南市累计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14个,总建设面积333.2万亩,改造提升面积8万亩,总投资46.55亿元。全力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目前全市夏粮面积完成323.74万亩,增幅0.37%,已落实秋粮播种面积473.94万亩。寿县集成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1万亩。淮南农场1.4万亩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完成高标准农田升级改造。
以推广“良机”为抓手,强化农业装备支撑。优化农机结构,加快粮食作物大中型智能机械、小型轻便机械推广应用,上半年,全市受理农机购机补贴申请2492台套,受益农户1885户,报废农业机械24台,兑现补助资金26.08万元,老旧机具的报废及新机具的投入应用,有力地改善了淮南市农机装备结构。加快农机研发,与中国农机院合作共建中国农机院安徽分院(安徽省智能农机装备研究院),打造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在寿县、凤台县、潘集区建设粮食生产全程化示范基地,推动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3%。做好水稻插秧机的示范、培训、推广,2024年全市水稻机插秧面积270.39万亩,机插秧率64.29%。聚焦“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三中心”建设,大力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新建成育秧中心10个、烘干中心5个、综合农事服务中心3个。
以实施“良法”为手段,加大技术应用质效。强化农情信息调度、“四情”动态监测等工作,全市建立农业“四情”监测点86个,上半年,市级累计发布通报36期。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建立粮食高产省级指挥田2个,精耕细作示范点10个,2024年凤台县岳张集镇六院村稻茬麦实收单产达708.7公斤,刷新了全省历史纪录。压实病虫害防控工作,持续推进水稻、玉米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行动,落实水稻、玉米、大豆“一喷多促”等关键措施。截至目前,全市落实各级财政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资金6385万元,投入现代植保机械1325台套、统防统治服务组织362个。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强与中化先正达、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安徽省农垦集团、隆平高科、荃银种业等战略合作,全市主推粮食生产“四新”技术48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
以构建“良制”为保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在全市确定8个乡镇、73个村开展试点,目前已制定方案26个村、321个村小组。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上半年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308.24万亩,流转率62.01%。促进农民合作经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升计划,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上半年全市登记备案的家庭农场达3784家,全市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072家。围绕“便捷高效”的目标,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强化政策支持,持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上半年,粮食生产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1520个,单季托管服务面积近120万亩,从事农业服务业的专业农民有近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