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过,正是大豆、玉米等秋粮田间管理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近日,甘肃省在定西市召开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暨抓点示范观摩培训会议,总结交流各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及抓点示范的典型经验做法,安排部署“三秋”生产各项工作。
大豆玉米“搭伙”生长 一季双收
8月13日,记者同全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暨抓点示范观摩培训会与会代表一起走进陇西县通安驿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基地看到,一株株玉米上结出两个以上的棒子,一簇簇毛豆挂满枝头,尽显一地双收的喜悦。
陇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彦军介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保证产量选好品种很关键,我们引进晋豆25、东豆100等25个丰产性和抗病性好的不同积温段耐阴大豆品种开展大豆新品种筛选试验,同时还开展了玉米密度试验和主推模式示范,确保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
记者在环县洪德镇张塬村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看到,玉米挺拔生长,大豆植株茂盛,两者间隔种植,共同迎接丰收的到来。
陈世民是这一创新种植模式的先行者和受益者。自2022年全县开始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时,他返乡流转土地尝试种植。今年,更是将种植规模扩大到了500亩,成为新型家庭农场的负责人。他给记者算了笔账,“从种植效益来看,玉米亩产1000斤,大豆亩产240斤,每亩纯收入比往年高出400多元。”
近年来,洪德镇因地制宜,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取得了显著成效。洪德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陈阿玲介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在传统间作套种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一田双收’种植模式。它能充分发挥玉米边行优势和大豆固氮养地作用,利用两种作物的‘身高差’,达到透风透光、保水遮阳等效果,从而实现作物协同共生、一季双收、稳粮增豆、用养结合、低碳高效、提升地力的多重效果。”今年,洪德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目前玉米长势最高的已达到1.7米左右。
徽县也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以夏播复种大豆提质增效为重点,徽县主推“4+2”种植模式,即四行玉米套种四行大豆。6月上中旬冬小麦和冬油菜收获后,及时复种同生育期的大豆和玉米,实现大豆和玉米同播同收。在保证每亩大豆不减产的情况下,增加半亩玉米产量,确保提高复种大豆和复种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
徽县农技中心农技站站长雷琴妹介绍,徽县主推优质高产品种,复种大豆示范田选用优质、丰产、抗病的良种,如陕豆125、郑1307等系列品种。今年,徽县更是结合实际,创新了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种植模式,主推大豆玉米生育期相同的品种,实现了同播同收。
“以2023年复种大豆测产为例,全县复种大豆平均单产139.2公斤,较2022年亩增产20.7公斤,增长17.46%;较全省平均单产126公斤,亩增产13.2公斤,增长10.48%。全县总产1.35万吨,较2022年增产0.29万吨,实现了徽县复种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均衡增产。”雷琴妹说。
良种良法良机配套 助力粮食增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优质种子是粮食高产优质的基本保证。甘肃省在粮食生产上可谓下足了功夫。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常宏表示,“今年甘肃省围绕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等五要素高度融合的综合增产方案,通过技术高度集成,提升粮油作物单产水平。”
今年,甘肃省分区域分作物推介了110个优良品种,其中玉米38个、大豆17个,指导各地加快推广应用优良新品种。除了品种选择外,甘肃省还围绕栽培模式、水肥管控等关键环节,分作物分区域制定了单产提升的技术路径。各地进一步细化实化具体措施,田间管理和生产水平提升明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2’模式占比大幅增加。据初步统计,全省玉米种植密度普遍增加了50-100株。
同时,甘肃省全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增粮技术,有效破解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优化了水肥调控措施,进一步强化了节水增粮的技术支撑。
为确保秋粮的高产高质,甘肃省还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资金支持力度,累计下达各类直接支持资金29亿元。各县区也积极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等渠道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据初步统计,今年省市县三级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资金接近1.4亿元,亩均近400元。
据了解,甘肃省秋粮面积占到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70%以上,秋粮能否丰收对完成今年1200万吨以上的粮食目标至关重要。今年甘肃省继续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品种特点、配套机具和生产水平,探索完善种植和管理模式。通过交替复合种植,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的目标,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为甘肃省的秋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国粮食生产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