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不仅铬超标的“毒胶囊事件”持续发酵,食品安全事故也出现了令人惊惧的“井喷”现象。
虽然中国人早已经被层出不穷的问题食品锻炼出了钢铁般的神经,但当著名的立顿茶包被曝光残留多种有毒农药时,人们的心还是不由自主地拧了一下——这么著名的品牌,如此规模的跨国公司,居然也会出问题。而当央视曝光“来伊份”的多种蜜饯产品添加剂严重超标时,大家更是惊呆了——要知道,连锁店遍地开花的“来伊份”,可是一向标榜自己“价高质优”的。
这两起食品安全事件,牵涉“立顿”和“来伊份”两个著名品牌。立顿的生产商称,所谓农药残留超标,完全符合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只是不符合欧盟的标准而已。而“来伊份”在有毒蜜饯遭曝光后,也采取了无条件退货、封杀供货商这样的应对措施。但这两起事件给消费者造成的心理阴影,恐怕不会那么轻易消除——“立顿”不能喝,“来伊份”不能吃,恐怕将成为很多消费者下意识的自我保护。《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更是哀叹于我国食品行业事故层出不穷,直指食品已经进入“比贱时代”。
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监管部门严重渎职。比如“来伊份”杭州供货商生产的有毒蜜饯,长期以来,杭州当地人“不吃蜜饯”已经成了心照不宣的常识,但当地监管部门却似乎对此一无所知。连普通老百姓都知道蜜饯有问题,监管部门却始终装聋作哑,想想看,有这样的监管,黑心厂商怎能不大行其道?有毒蜜饯如此,其他的那些问题食品,何尝不是如此?
除了监管者渎职,导致问题食品频出的重要原因,还有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长期偏低,此次立顿在国内国外搞两套标准,就让这个问题再度凸显出来。事实上,立顿茶包被指所含的高毒农药,在很多发达国家早已经禁用。但记者的调查却遗憾地发现,关于这些农药的使用,我们的食品安全国标中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而立顿茶包所含的农药残留,虽然的确不符合欧盟标准,但却符合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
这样的调查结果,让人尴尬无比——为什么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偏低的国标总是让我们沦为二等国民?立顿搞国内国外双重标准,你当然可以指责他不珍惜自己的声誉,但最根本的问题,显然还是在我们的食品安全国标上——如果它能向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标准看齐,跨国企业何来搞双重标准的空间?
其实,我国食品安全国标标准偏低,已经是个老问题,很多起食品安全事故,都直指这个问题。但怪异的是,我们却从来看不到食品安全国标向发达国家看齐的决心和行动。这里面的真正问题,在于食品行业的低标准发展催生的利益阻碍和管理惰性。
此前我国出台生乳新国标的时候,就被舆论指为与发达国家差得太远。标准制定者当时的一个解释是,如果标准定得太高,很多中小牧场就生产不出达标的生乳,所以出于我国奶牛养殖业的现状考虑,生乳新国标是符合国情的。这看起来是为了保护奶农的利益,其实纯粹是一派胡言——食品安全国标怎能向行业利益妥协?民众的健康,又怎能为了“保护落后的生产者”而牺牲?莫非身为中国人,就注定要吃比别人次的东西?但质疑归质疑,现实却是,不仅是生乳标准,其他诸多食品安全方面的国标,都在保护行业利益和“国情特殊”的幌子下长期偏低。此次立顿茶包事件,只不过再次揭开了这个盖子而已。
现在产业升级是热词,“与国际接轨”更是被一些部门成天挂在嘴上。既然如此,为什么食品安全国标不能以发达国家为标准整体升级?为什么在保护民众吃得放心这一点上,不能马上与发达国家接轨?难道我们能接轨的,仅仅是越来越高的油价?
食品安全国标长期偏低,背后是食品行业的低水平发展,是让民众为食品行业野蛮生长支付代价。这样的思维,固然能够催生出一些所谓的国内食品业巨头,但纸永远包不住火,食品行业低水平发展没有前途。看看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国内乳制品行业吧,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市场份额已经被洋奶粉抢占了多少。低水平发展如果成为一个封闭的怪圈,那么,不仅消费者深受其害,就连那些食品生产企业,最后也只能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一旦出事,沙堆上的大厦往往就会轰然倒塌。以此而言,不管是为了让中国人吃得放心,还是为了食品行业的长远利益,长期偏低的食品安全国标,都应该尽快高标准起来,整个食品生产行业,也必须尽快走出低标准和野蛮生长的怪圈。不用担心高标准会让很多企业受不了——这些受不了高标准的企业,本身就应该被市场淘汰,而不是在低标准的保护下继续伤害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