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花都区天然水域广布、淡水资源丰富,是传统渔业大区。2023年,花都全区水产养殖面积约6.9万亩、养殖企业(场)1983家,水产产量8.84万吨、同比增长5.21%,产值15.91亿元、同比增长8.8%,渔业产业发展基础雄厚。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对于产业而言,加快绿色、低碳、高效转型发展是必由之路。”花都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入调研渔业经济发展难题,当地持续加强示范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推动水产养殖业发展质量迈上新台阶。
主体提升
培育健康养殖“向心力”
项目牵引是促进农业补链强链、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自2022年花都区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项目全部建成以来,以近5000亩标准化水产养殖、加工基地等重点项目为中心,辐射带动了赤坭、花山、炭步、花东等镇渔业养殖生产向规模化、现代化、绿色化转型发展。
赤坭镇党委委员李剑介绍,近年来,为更好地处理养殖池塘的尾水,赤坭镇积极打造绿色发展试点项目。在池塘升级改造基础上,对养殖水域进行科学规划,采用“三池两坝”尾水处理工艺,建设5个生态治理区,对2181亩养殖尾水进行一体生态化处理,实现养殖用水循环利用。
赤坭镇门口坑村内的池塘河涌错落有致、排灌方便,以桂花鱼、笋壳鱼和四大家鱼为主的集中连片养殖蔚成规模。“鱼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示范基地建设,是一项重大民生利好工程。通过池塘清淤、沟渠清理,有效改善了养殖水质,村内产出的鱼更健康、更安全、更有品质,直接带动鱼塘承包价从每年1000元跃升至1500多元一亩。”门口坑村党支部书记骆允潮高兴地说。
据了解,经改造的池塘能减少尾水排放和废物积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平均节水30%-70%,部分可实现养殖用水100%利用。通过全面提升渔业养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控能力,实现了渔业增效和绿色发展的“双赢”。
实实在在的效益,不仅带动了渔业生产经营主体能力的提升,更使绿色健康养殖理念深入人心。目前,依托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建设项目的示范带动效应,花都区共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0家、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4家、省级水产良种场2家。
科技赋能
提供转型升级“硬支撑”
坐落于花都区花东镇的白云机场,是国内最繁忙的交通枢纽之一,每年有大量鱼苗通过该机场运往各地。公开数据显示,每年白云机场鱼苗货运中有40%产自花都本地。“花都鱼苗”品牌能够持续走俏,靠的是智能化选育优质种苗。
“现在我们的鱼苗已经销往东南亚、非洲等地的10多个国家,很受欢迎。”广东五龙岗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梁明介绍,探索推广人工智能“芯片鱼”技术,实现产地、养殖户、用药检测报告等信息的追根溯源,并推进流水式智能控温控速孵化系统的运用,营造适合鱼卵孵化的养殖环境,实现了特定鱼苗孵化成活率提高50%以上。
鱼苗带着芯片闯天下,不仅降低了药物等投入品使用、提高了鱼苗质量,还结合水环境监测、水产品质量监控、自动投料、种鱼定向追踪等数字化信息技术,有效降低养殖成本,养殖场平均降低电费约9%、节省饲料约6%,实现高效集约养殖,助推现代渔业跑出发展“加速度”。
一批渔业科技型企业的蓬勃发展,为花都区探索“科技兴渔”新路子提供了有生力量。同时,花都区还积极引导企业同广东省农科院、中山大学、珠江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规模化繁育、品种改良、鱼病防治、智能应用等关键技术攻关,设立院士工作站、岗位科学家工作站,推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和成果转化。
持续强化的渔业设施装备技术,也为花都区渔业可持续绿色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花都区建成工厂化养殖和育苗车间3.52万平方米,亩产是传统养殖模式的6-7倍;池塘工程化循环水环保养殖槽13套85条,约占广州全市的78.7%;全区建有专业结构性冷库6个,总容积达4.65万立方米、收储能力超10万吨……
模式再造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面对市场波动,养殖户如何做到增产增收、平稳效益?“鱼虾套养”等新型养殖模式的出现,为之提供了借鉴参考。
赤坭镇莲塘村养殖户卢照辉较早在自己的顺源和洋源养殖场进行“鱼虾套养”模式试点,取得了不错的收益。“之前我们都是纯养,但套养模式不仅不需要额外增加饲料成本,还净化了水质,减少了病害发生。总的来说,养殖风险更低,收益也更好更快。”卢照辉算了一笔账,彩虹鲷与罗氏沼虾套养可以额外增收罗氏沼虾超200斤/亩,按不同规格出塘价50-80元/斤计算,净增收至少达1万元/亩。
通过试点养殖两年多的生产实践,“鱼虾套养”模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为花都区推广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五大行动”探索了经验。目前,全区共开展该模式试点约1500亩、试点养殖企业达18家(户)。
花都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探索成立专业技术联盟,规划建设一批“鱼虾套养”示范基地,加快模式推广,推动水产“企业+农户”“抱团式”发展,实现利益共享。同时,不断强化水产加工、收储、冷链等环节,完善产业链条,拓宽流通渠道,推动“鱼虾套养”模式成为行业地标性产业,促进地方现代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