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期,石家庄周边地区频频发生的“倒奶事件”在媒体纷纷报道的同时,有关部门做出的《千万吨牛奶发展规划》经省政府通过了,有心人还会联想起2003年三鹿、伊利、蒙牛等企业间的奶源争夺大战,而省内的行业主管部门对倒奶事件的解释是,倒奶并非偶然。人们不禁要问,奶业究竟怎么了?
短期内相对过剩
提起倒奶的事,每个奶农都很心痛,而奶站作为中间商将收上来的牛奶倒了更痛苦。据奶贩们介绍,近来每天都会有几吨鲜奶因检测不合格而被倒掉。
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省会最大的乳品企业的有关人员认为,倒奶与奶源质量有关,与前些时日的阜阳奶粉事件有一定关系,与某些外地乳品企业限量收购有关,是市场调节的结果,是奶源短期内的相对过剩。
有奶农质疑,在奶源大战时怎么没出现奶源过剩?
难忘的奶源大战
河北处于三大奶牛优势区域之一———华北牛奶优势区内,发展奶业可谓得天独厚,农业部“全国奶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把以石家庄为中心的“冀中奶牛带”确定为全国重点发展的十大奶牛基地之一,河北省将“做中国奶业大省”列入十五发展计划。
在这种大背景下,石家庄周围县市纷纷出台针对奶农的具体优惠措施,这些措施在石家庄周边县市催生了一批小奶农。据有关部门数字显示,到2003年,石家庄奶牛存栏数达32万头,其中散户占三分之一强,但这并不能满足乳品企业的处理能力,2003年河北省乳品加工企业日处理鲜奶能力达6400吨,可全省日产鲜奶只有4100吨,缺口达2300吨,于是在河北上演了一场奶源争夺战。据一位养殖规模较大的奶农介绍,当时有两三家企业都愿意收他的鲜奶,现在情况截然相反。
近期规划和远期目标
在媒体报道“倒奶”事件后,省奶业协会、省畜牧局、石家庄市畜牧局三部门就奶源做了实地调查。据河北省奶业协会的有关人士透露,他们统计发现,奶牛的存栏量与产奶量等关键数字与省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不一致。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统计局的数据偏高,而相关部门每年的政策依据就是这些公布的数字。
其实在此之前,河北省发改委已开始着手制定省内奶业规划,河北省政府正在制定《河北省发展千万吨奶业实施规划》,这一规划把奶业作为河北农村增收的支柱产业。规划分近期远期两个目标:2004年—2007年,近期目标是河北省奶业快速发展时期,奶牛存栏从132万头增加到200万头,奶类总产量从目前的208万吨提高到500万吨;2007年—2012年,远期目标是品种优化期,奶牛存栏增加到280万头,奶类总产量力争实现1000万吨,最晚在2015年确保实现。这意味着,河北省将用10年左右时间把奶类总产量提高近4倍。
石家庄市发改委农经办的一位处长坦诚地说,倒奶是微观经济引发的问题,肯定与宏观调控有关。
奶业困局如何破解
经济界人士认为,“倒奶”现象是市场调节供求关系的一种表现。石家庄市畜牧局畜牧处的荆通州处长认为,让奶农接受市场经济考验,有利于提高奶农的风险意识并不是一件坏事。农业部畜牧兽医局王俊勋处长认为,倒奶事件只是个局部问题,并不能说明我国牛奶生产出现过剩,仅仅表明当前奶业产业化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在“奶源(奶农)———企业———消费市场”这个奶业的链条上究竟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公司+农户”并非安全模式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彭建强研究员认为,“公司+农户”看起来是一种合作组织,实际上双方只是一种买卖关系,而没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公司+农户”模式显现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加”完了就不管了。由于农户天然的小而散,他们根本无法成为市场角力的主体。实际上,在“公司+农户”模式中,农户不过是公司没有正式身份的“打工仔”而已。在此情况下,市场秩序的建立,自然需要“无形之手”,但“有形之手”该出手时还得出手,比如,帮助农户尽快成立自己的行业组织,尽快成为市场角力的主体,从制度上保证市场环境的清明、公正等。
乳品企业的无序竞争
河北省乳业协会的贾树刚秘书长谈到,现在河北省内许多投资者看好了乳业这块肥肉,蜂拥而上势必会导致奶源和消费市场的无序竞争。
据了解,国内乳品企业已经达到1500多家,其中日加工能力超过100吨的企业只占5%,大部分在20吨以下。
一位奶农告诉记者,假如外地企业能与本地企业正常竞争,奶源发展也许会正常一些。
消费环节相对滞后
据统计,全球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为93公斤,而我国仅为7.2公斤,根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预测,未来几年,我国液态奶消费预计年增长率可达30%。这些诱人的数字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投资乳品行业。
河北省乳业协会秘书长贾树刚说,因为大家企盼的市场潜力并没有很快转化成有效需求,一哄而上的企业已经透支了未来的需求。 (作者:李会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