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食品企业缺乏预防和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正确技术,滥用添加剂、防腐剂造成了混乱,一些不法分子趁乱作乱,使监管难以做到疏而不漏.
■我们目前制定的许多标准,缺乏科学依据,形同虚设,有些照搬照抄国外的东西,不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再研究再开发,结果与我国的情况差之很远,标准、法规难以执行,监管不力也由此而生.
■长期对食品有害微生物基础研究的缺乏,造成了我们对食品有害微生物的认知处于一知半解的水平,不能很好地把握微生物预防和控制技术,也就难以向企业传授正确的技术.
近年来,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有人甚至把它列为资源、环境、人口问题之后的第四大社会问题。媒体频频报道披露,有关人士纷纷为提高我国食品安全质量建言,其中有“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还应从源头着手,这一点在我国恰恰是一个软肋”的呼声。这个源头,这个软肋,笔者认为,加强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对企业如何监控有害微生物应该是其中之一,而在众多举措中,这一点较少有人提及。
从食品科技工作者的角度看待食品安全质量问题,一个现象应该引起注意和深思,那就是随着多年来我国食品业的快速发展,如何控制有害微生物这一最普遍、最基本的安全质量问题一直困扰着食品业界。在食品生产流通过程中,怎样用正确的方法保证食品的微生物学质量安全,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和基础,我们正是在这个源头上出了问
题。众多食品企业缺乏预防和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正确技术,滥用添加剂、防腐剂,造成了混乱,一些不法分子趁乱作乱,使监管难以做到疏而不漏,因为“法不责众”。大部分不合格产品是缺乏科技指导产生的,只有少部分是有意而为,但只靠监管是远远不够的。
目前,政府和有关部门只看到发达国家制定标准、法规,按律管理,有条不紊,却没有或不愿意注意到标准和法规是建立在大量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基础之上的。毋庸讳言,我们目前制定的许多标准,缺乏科学依据,形同虚设,有些照搬照抄国外的东西,不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再研究再开发,结果与我国的情况差之很远,标准、法规难以
执行,监管不力也由此而生。无论如何,科研是制定、执行各项标准和法规的基础,如果我们不能把保证食品微生物学质量安全的正确方法让食品企业掌握,企业就难免采用不正当方法,监管不力的现象也就难以消除。笔者在长期从事水产食品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有害微生物控制的重要和基础研究的缺乏。由于腐败微生物和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复杂性,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一直采取尽量回避的态度,不去深入触及。长期对食品有害微生物基础研究的缺乏,造成了我们对食品有害微生物的认知处于一知半解的水平,不能很好地把握微生物预防和控制技术,也就难以向企业传授正确的技术。
近几年,经常碰到很多企业为水产品深加工的微生物超标和保质大伤脑筋,实行HACCP系统管理也因缺乏基础而难以深入,在市场上的假冒伪劣水产制品大都是为了延长货架期而添加了有害人体健康的防腐剂,生鲜鱼品连续化冷藏流通程度很低等,无一不让我们深切感到有害微生物控制是水产食品企业最需要的技术。我们要下决心不能再做糊涂先生,就要走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到制定、执行标准法规的路,对保证微生物学质量安全的正确方法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传授给食品企业掌握。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标准、法规就有了依据,执行起来也比较容易。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合格了,不法现象就难以浑水摸鱼,政府的监管就会容易得多。要想改变当前的混乱局面,就要舍得下大力气进行食品有害微生物的研究,打开这个突破口,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样看似远水不解近渴,实际是真正的捷径。在我们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不搞好食品有害微生物的基础研究,解决食品安全质量是没有出路的。有了科研基础,管理才会有的放矢,科技指导和管理双管齐下,我国食品安全质量一定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