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三届全国食品高校及研究院(所)长工作会议上,食品科技界专家呼吁,在食品安全问题的宣传中,应该多一些理智科学的声音,公正、客观、全面地看待食品工业中的安全问题,以偏概全、全盘否定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对此,食品产业界、科技界应该以促进食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己任,用科学发展观来面对食品安全问题。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秘书长孟素荷指出,“劣质奶粉”、“龙口粉丝”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使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使中国食品产业经受一场深刻的教育。这其中,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功不可没。但是,一些并不准确、科学的声音也频频出现,使重创后的食品产业雪
上加霜,乃至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据报道,奶粉事件之后,国际上对此反响强烈。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发表通告,警告消费者不要给他们的婴儿喂食来自中国的婴儿配方食品,因为不能确定这些食品是否安全和营养是否充分。在香港,“五一”黄金周期间出现了大量内地游客抢购洋奶粉的现象,在一些超市门口甚至挂起了“本店不出售中国食品”的牌子。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主席近日来中国造访时拿着一份澳大利亚的报纸,其中连篇累牍的“大头娃娃”报道让他深表忧虑地说:“坏的事情总是传得很远,其实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食品并不为世人所知,这是非常遗憾的。”
中国食品工业经过连续十多年每年超过10%的高速发展,已经进入了品牌整合、市场集中的历史转型期。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使高速发展中的中国食品产业,在刚刚经历“入世”带来的种种挑战后,又一次陷入泥潭。食品业内人士无不对此感到痛心和忧虑,更由此体会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食品产业的必然和现实。
孟素荷秘书长说,由于媒体的频频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这对中国食品产业来说意义深远,正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惠鲁生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指出,食品安全问题,正引发中国食品业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中国食品产业经过这样一次洗礼和整顿,应该是一次规范发展的契机。但是,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暴露的不仅仅是食品生产企业的问题,而更多的是管理体制的弊端以及法规标准的欠缺。为此,我们科技界专家一直在呼吁,加强立法尤其是加强统一监管,才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目前最为恶劣的问题是造假,它涉及的是法律问题,而不仅仅是食品安全问题,但是一些以偏概全的报道使受到最严重打击的却并非假冒伪劣的制造者,而是经过多年精心培育的传统食品的民族品牌。据了解,阜阳奶粉事件曝光后,以生产婴幼儿奶粉而著称的“三鹿集团”蒙受不白之冤,致使一个月内损失2000余万元。
专家们指出,在食品安全问题中,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说法给消费者带来了困惑,这就更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分析解释。专家们认为,对食品质量问题的报告,应逐步地由权威质检部门发布,用数据说话,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诊断应力求专业、准确。对于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如啤酒的“甲醛”风波、酱油的“氯丙醇”问题,更需要进行专业的科学分析,如果只是一味地炒作,难免引起消费者的恐慌,甚至被国外媒体所利用,这对食品产业的发展是极不利的,尤其是一些极端化的负面报道对整个行业来说将是灾难性的打击,并对以“技术贸易壁垒”为主要竞争手段的我国食品出口业造成重大损失。
在食品安全宣传中,“扶优除劣”应该是遵循的原则。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肖德润说,我们的食品产业中有一批优秀企业,他们是经得起市场的考验的。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的“青啤”,面对中国食品在国际上
的信誉危机主动出击,他们邀请香港十余家主流媒体,把“青啤”的生产、品控、管理等各个环节展示出来,希望澄清对中国食品的错误认识,此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企业能视品质、品牌如生命,共同努力挽回中国食品在国际上的声誉。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组织召开的此次会议,集中了一大批包括高校食品学院院长和研究所所长在内的食品科技界年轻专家。在此会上,食品安全问题自始至终成为专家们自发交流和讨论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