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度控制、持续有效补货、渠道管理、配送和经销商管理,这些包装食品物流最重要的环节足以影响到企业的存亡
根据最新的市场研究报告估计,2002年中国包装食品市场总值为人民币2930亿元,从1998年至2002年的5年间,中国的包装食品保持7.5%的年平均增长率。
这种快速增长势头得益于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居民对品牌和包装食品喜好的快速转变。同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新品种,诸如半成品、速食品和冷冻食品,在大城市被普遍接受。
在2003年的整个包装食品销售中,焙烤食品,如面包、饼干等是最大的一类,几乎占到16%;奶制品也以年平均15%的增长率而成为耀眼的明星。
■“食以民为天”
面对热火朝天的市场,长袖善舞的外资企业也加入了竞争行列,并且战果丰硕。
卡夫(Kraft)在退出供应链较长且难管理的奶制品市场,将酸奶拱手交给了“三元”之后,在中国已经拥有原纳贝斯克(Nabisco)和联合饼干(UnitedBiscuit)的奥立奥、乐之、富丽、趣多多和太平苏打等品牌和生产基地,加上原有的天津生产的果珍(Tang)和广州广爱的麦氏咖啡,已基本上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布局。玛氏(Mars)除了原来的德芙、M&M巧克力、士力架(Snickers)、彩虹糖以及宠物食品宝路和伟嘉之外,又新添了调味酱(MasterFood)。吉百利(Cadbury)继收购了原无锡利夫糖果(魄力口香糖)后,现在又拥有了原辉瑞旗下的广州华纳(利夫口香糖)。
其他的活跃者们还包括:一直在精耕细作的雀巢,生产膨化食品立体脆、三角脆的美国通用磨房(GeneralMills),收购了西班牙大大口香糖的美国箭牌,刚开了在华第三家工厂的日本乐天,早餐面包曼可顿,肉制品菏美尔,刚收购了康师傅饮料的朝日,下辖百事可乐、都乐果汁和立顿红茶的百事饮料和拥有乐事、大家宝的百事食品。
跨国公司的较早参与,使得这个行业内的企业竞争更加激烈。但市场的热闹并不意味着高利润,相反,中国食品行业已经进入微利竞争的时代。
民以食为天。可如今在竞争如火如荼的包装食品行业却必须反着念:“食以民为天!”消费者是“天”,不论是购买的种类,购买的时机,还是购买的地点,他们都有着更多的选择,他们的喜好憎恶决定了食品公司的生死。
而食品公司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想要“痛并快乐”地挣取利润,就要研究消费者,以提供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从而产生不同的品种。
根据美国食品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消费者收入发生变化,对包装食品的需求也会变化。这样,品种不断增加,食品企业物流、供应链环节的管理难度也同时增加了。比如订单完成率、订单处理的时间和准确率、仓库作业效率和成本、库存控制(安全库存量、库存准确度)、生产计划(周期和次序)、包装设计和原材料采购等一系列环节。
而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逐渐加强,对产品新鲜度和口味的逐渐敏感,更给包装食品的供应链管理增添了挑战,特别是批次管理、库存控制、渠道管理和逆向物流(召回)等环节。
最新鲜的例子,便是今年3月份,玛氏公司泰国工厂生产的宝路狗粮从我国台湾市场召回,其任务艰巨可想而知。包装食品是快速消费品的一种,其召回不像其他的产品。对于其他的产品(如汽车、电脑、手机),召回时,已经卖出的产品尚存于市场或消费者手中。而对于包装食品,当你召回时,食品可能已不是食品了。
包装食品对产品质量要求很高,加之产品生命周期短,生产企业数量繁多,分布广而散;消费者跨多个群体;市场需求变化快。这些特点,决定了包装食品必须具备高度灵敏的供应链,这样才能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新鲜度控制、持续补货、渠道管理、配送和经销商管理就成为包装食品供应链高效与否的“生死结”。
■新鲜度控制
包装食品厂商有一门异常重要的功课要做:新鲜度控制。
与别的快速消费品的物流相比较,包装食品除了要有库存报告,还要有产品新鲜度报告,新鲜度控制必须贯穿整个渠道。而且,正因为有新鲜度的要求,不少公司在从中央仓库向区域分销中心或地区经销商发货时,也已经打破了“先进先出”的作业常规而采取“后进先出”或混合使用的方式。比如,按照通常的“先进先出”作业,把产品批次靠前的货先出库的话,从北京同时发货到上海和四川,由于后者的运送周期较长,再加上经销渠道中的耽误,四川的消费者就会撅嘴:“买到的食品总不及上海的新鲜!”这时就可以变通为“后进先出”发货。
对于某些食品,如冷链产销的冰激凌和肉食、乳制品,新鲜度控制意味着对整个流通渠道的节点和过程进行温度控制。但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产品只有在厂家和销售终端有控制,在流通渠道却丧失了控制。
严格的新鲜度控制,增加了包装食品供应链管理的成本,同时还增加了包装食品企业市场预测的难度。
■持续补货
在渠道中有效地持续补货成为销售的关键。补得少了,会丧失销售机会甚至把消费者推向竞争对手;多了,则会积压资金,还影响产品的新鲜度。要做到持续补货,掌握渠道的信息是基础。而遗憾的是,中国很多的包装食品企业至今还沿用着较为传统的“预测计划推动模式”,即每月甚至每季,手搭凉棚眺望一个总的市场预测。然后根据工厂的生产安排,推出产品到渠道中。采用这种模式的下场往往是产品的积压、退货和过期。这种周期较长且不准确的“预测计划”体制,造成了终端信息的滞后。“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日始流到口边。”苏东坡说得多好呀。
壹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