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小+恶性竞争 食品工业化程度较低
从去年11月的金华“毒火腿”到这次的萧山“毒松子”,浙江食品市场短时间内事件频发。
作为全省食品安全问题的协调部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处副处长吕伟刚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浙江的食品工业化程度相对还比较低。据介绍,全省有39万多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但70%以上都是3—5人的小规模、小作坊式袖珍型企业。吕伟刚认为,如果食品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自身就会注重质量控制,也就不会出现相对集中的食品安全问题。
块状经济导致恶性竞争
一些企业为了谋求“利益最大化”,不得不在价格上想办法。价格要低,怎么办?“只能搞假”。浙江省政府顾问、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也认为,企业之间产品基本没有差异,通常只能使用价格竞争策略,最终导致整个行业出局。他认为,企业必须注意市场的细分,开发独具特色的产品、技术。
有法执行不力+法律不够完善
针对屡屡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今年5月中旬,省政府决定实施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9月份,省人大已组织省人大代表对省食品药品监督系统是否依法行政、是否严格执法进行评议,11月初,省委将食品安全问题纳入为民办实事之一。然而,执法不力、措施贯彻不到位以及法律本身存在的问题,还是存在。
部门检测为啥年年合格?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一个令人意外的情况——当地卫生部门每年都会对姚家畈村的炒货进行抽查,但却次次合格。天王炒货厂姚老板也说,他加工瓜子、松子等炒货已经8年了,当地卫生部门每年都会到他厂里检查2-3次,但从来没有被检出过卫生不达标。他还向记者出具了检测结果单和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正本。
为何这么长时间内,相关部门均没能制止加工中使用片碱、焦亚硫酸钠、滑石粉的情况?仅靠发现一次,就“拉网式”大检查能解决问题吗?
来源:《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