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其产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食品的卫生安全和感官品质。
长期以来,国家有关机构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督和管理的力度不够,社会上比较关注食品添加剂品种的安全性及在食品中添加限量问题,而不重视添加剂本身的质量。
随着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断加强。社会对其标准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日益显现,并严重地影响了标准的市场适应性。近年来,在行业同仁的力促和推动下,食品添加剂标准化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但由于受宣传不够、信息渠道不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食品添加剂标准化工作仍然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将从事添加剂标准的技术归口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来与同行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1、制定、修订标准速度慢。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截止到2003年底(不包括香料)约420余种。有很多品种被批准使用多年仍未制定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而现有的许多标准未按国家规定对标准进行复审或重新修订。标准使用周期长、更新速度慢,致使我国相当多的产品难与国外产品抗衡,制约了产品的技术进步及进出1:3贸易。
2、标准技术水平低。我国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无论从技术指标还是检验方法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如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推荐的FAO/WHO的食品添加剂技术规格、美国的《食品用化学品法典》(FCC)以及日本的《食品添加剂公定书》等。近些年都加快了修订和更新的速度,特别是各指标的试验方法都逐渐采用较先进的检测手段。而我国的许多标准未采纳新的检测技术,仍然使用一些陈旧的、精确度低的检测方法作为仲裁依据,可操作性差。
3、标准的适用性差。过去,在计划经济年代,标准是为组织和指导生产服务的,标准的制定和标准的技术内容只考虑生产水平,许多技术指标都与工艺紧密相连,从用户和市场需求变化角度考虑少,标准适应性差。标准的技术内容也不能完全反映产品的特性和卫生安全的要求。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与国际惯例脱节、与贸易技术壁垒脱节、与检验的实际情况脱节,这就必然导致在贸易中落后于人、受制于人。
二 思考和建议
1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应更加重视标准的作用。世界各国制定的技术性措施既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又有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各国都把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维护国家利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支持出口、限制和规范进口的重要措施,因此标准的地位和作用日渐重要。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相对落后,应加强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的采集和研究工作。积极跟踪和了解国际和国外先进的食品添加剂标准的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对比分析,及时了解并转化为我国的标准,提高我国标准水平,提升我国食品添加剂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 在标准制定、修订工作中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应探讨如何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标准化活动。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力量。利用研究院所、大专院校的科技优势。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甚至可以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形成开放式的工作模式以提高标准对市场的适用性。使标准制定工作步入良性循环。
3 无论是标准化工作者,还是生产一线的生产企业都应进一步学习和领会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整体政策及精神。逐渐使食品添加剂标准变生产型标准为贸易型标准,应把实用性以及用户的要求放在首位。
4 标准应抓住体现产品质量性能的关键性指标,应简洁可行、突出重点。并取消一些对企业的限制性条款。有些内容可留待企业及用户在商贸合同中去进一步补充,不必要在标准中规定过细。
5 某些产品,特别是在国际上已经成熟的品种。可打破只有工艺成熟、生产稳定才能制定标准的局面,先有规矩,再成方圆,有利于贯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的方针,同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生产、使用、监督时有规可循。
来源 :食品商务网